时间:2021-06-24 06:27:12
1、选择题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综合题 (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图示一、二、三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名称。(3分)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意义?(1分)
(3)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2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的基本趋势。(2分)
3、选择题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B.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C.古之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4、选择题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5、选择题 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某同学在学习了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以后把“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作为其探究课题,为此他在网上搜集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在其史料中与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关系最直接的是( )
A.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C.洪武九年,太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D.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