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20年最新版)(七)

时间:2021-06-24 06:10:1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的史实是
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C.中国市场经济抛弃了公有制和计划体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向市场的历程,也可理解到南方谈话的意义,体现了马克思实事求是思想的应用。中国的市场经济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但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改革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C不符合史实,故选C。
点评:本题是否定选择,通过材料正确理解选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考查其影响,还可以与苏联等国的经济改革比较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我国的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央政府这样决策的主要依据是;
A.这些地区交通非常便利
B.这里华侨众多,容易吸引外资
C.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
D.人们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的经营方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我国的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在近代中国开放较早,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较好,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原因之一,担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是指50年代计划经济模式以及70年代末改革开放;这二者都发挥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故本题选择B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首次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社会化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