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强化练习(2020年最新版)(四)

时间:2020-08-30 06:56:0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
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                   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
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                   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王夫之坚持“理依于气”的气本论,驳斥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他强调 “气”是阴阳变化的实体,理乃是变化过程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理是气之理,理外没有虚托孤立的理。从而批判了从周敦颐到朱熹所坚持的气外求理的唯心主义理论。王夫之结合对“统心、性、天于理”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批判,强调指出:“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明确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气本论。也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可知,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重大发展有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题干中的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的内容;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先秦儒学的特点。故选B项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的特点。(一)思辨化的儒学,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三)融合佛老的儒学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
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南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朱熹的作品,这个书生携带此书上京赶考的时间可以肯定不会早于南宋,所以D项符合史实,ABC三项时间与题意不符。
考点:程朱理学
点评:程朱理学在继承传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融合了佛道思想,使儒学的发展进入思辨化的层次,将儒学的发展推动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程朱理学在被官方接受之后,变成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力的工具,极大地禁锢了人的思想,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26分)自去年以来,习近平就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
“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一《礼记‘哀公问》
“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在伦理方面的内涵。并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8分)
材料二   传统的儒家政治,并非一无可取,在几千年与王权又联合有斗争的历史实践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以民意为依归、以天理为最高价值,以儒家士大夫为社会中坚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文化多元的土地上,持续了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2)结合汉代和宋代的有关史实,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是怎样“与王权又联合有斗争”的?(8分)
材料三   钱穆一直很推崇古代士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范,并在《国史大纲》中屡次推重宋代士大夫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秀才教?’精神。而牟宗三、唐君毅等现代新儒家后来提出了“内在超越”的观点,认为士有—种脱离世俗的思想超越}生。而“内在超越”的说法更因余英时提倡而广为人知。
——朱儡“国学热”的冷思考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传统儒学中的“精华”的现实意义。(10分)


参考答案:
(1)思想主张及内涵:仁是个人道德修养;礼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仁礼关系:仁要体现仁的精神;仁要有礼的约束。如果只强调礼而没有仁,会加深社会对立而导致矛盾激化;如果只强调仁而没有礼,就会模糊等级尊卑,混乱社会秩序。
(2)西汉的董仲舒发挥了儒家学说,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巩固“大一统”的政治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天人感应”等主张对王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南宋朱熹提出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而其“正君心”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震制了君权。
(3)孔子“仁”的思想对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传统的儒家政治政治智慧使中国的文明历史得以持续;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品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社会伦理规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古代士人那种“先天下之忧丽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范,会增强知识分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难度较小,对仁和礼相关知识的回顾。第二问是对董仲舒思想和朱熹思想的基本观点的罗列,注意要分别说明。第三问难度为大。要求记忆的知识较多。
考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 :本题是对教材所学知识的回顾,若理解和记忆到位,则比较容易。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荀子的理论是“性本恶”,所以,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只可能是“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承认后天的教育能使一个人弃恶从善,能解决好“性本恶”的问题,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性本恶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