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30 06:52:24
1、判断题 南安一中在进行经济全球化的研究性学习时,老师指导学生确定了以下具体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研究课题一 中国与全球化
材料一?在近30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踩着历史的节奏(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的起步、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形成、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结合所学知识,列出中国“每一步都没有落空”的标志性事件。(3分)
研究课题二 欧盟与美国
材料二?在某次20国集团金融峰会前后,法国总统萨科齐曾表示希望与美国“并肩前进”。……欧盟不想再当美国的“小伙伴”,而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这种“咄咄逼人”的攻势。美国媒体曾表示了担忧,担心他带领欧洲挑战美国金融霸权地位。不过金融峰会结束后,美国媒体显然松了口气,称欧洲“有心挑战,无力颠覆”。
——环球日报《美国媒体称欧盟峰会上挑战美国无功而返》
(2)材料二中欧洲“有心挑战,无力颠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研究课题三 欧洲债务危机
材料三?希腊债务危机刚刚步入尾声,爱尔兰债务问题再度拉响“警报”。某报(2010年)11月13日报道,欧盟目前正游说爱尔兰政府接受来自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联合援助……。《中国新闻周刊·欧洲到了抉择时刻》报道:2010年12月7日,欧盟……同意为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贷款。
材料四?《中国财经报》曾报道:“欧债危机令欧元命悬一线”。而何伟文则持相反的观点,他在《欧元不可能崩溃》一文中阐述:“由于欧盟对世界经济和货币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得不竭尽全力。加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手,至少目前为止,仍然基本上可以稳住欧元。……欧元……的最终前景,则是确信无疑的。”
(3)材料三所述欧洲债务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些现象?材料四给出了哪些“欧元不可能崩溃”的理由?(4分)
研究课题四 福利国家面面观
材料五?最近几年,欧洲很多国家因福利问题引发的示威游行和社会骚乱数不胜数。英国《经济学家》近日预测:“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
(4)材料五表明许多欧洲人不愿过“苦日子”,示威游行和社会骚乱不断。你是如何看待“福利国家”的?(2分)
研究课题五 全球化的进程思考
材料六?(20世纪以来)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秩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只能损害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损害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孕育时期。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5)依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秩序的因素。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孕育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6分)
参考答案: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分)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任答一项即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分)
(2)西欧实力不及美国(1分)说明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取决于综合实力(2分)
(3)现象:凸显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作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2分)理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1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援助。(1分)
(4)福利国家制度让居民受惠颇多,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此也带来很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分,积极、消极的各得1分,)
(5)阻碍因素: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2分,答出两项即可)
原因:世界大战触发了新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世界经济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重要性;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4分,答出两项即可)
本题解析:
(1)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每一步都没有落空”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的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形成”—— 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材料二中欧洲“有心挑战,无力颠覆” 美国金融霸权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欧洲实力不如美国;说明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的。
(3)材料三所述欧洲债务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依据材料四,作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得不竭尽全力、加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手”,所以“欧元不可能崩溃”。
(4)对于西方社会的“福利国家”政策,要进行辩证地评价。“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另一方面也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5)“20世纪以来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秩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的事件主要有: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而这些因素又孕育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大战触发了新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世界经济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重要性;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经济全球化形成发展过程具有其阶段特征,同时中国也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密不可分,因而学习中应重视纵横联系,分析不同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1)从纵向看,梳理世界经济全球化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分析比较近现代经济全球化不同阶段发展的时代特征;归纳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原因。(2)从横向看,要注意近现代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联系,将中国置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角度,深刻理解政治与经济、世界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认识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对大国兴衰的重要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这里的“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宋朝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这里的“意识形态”应是指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而儒家思想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点评:注意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和历史地位。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6分)一个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与行政效能,取决于这个国家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就此方面而言,交通系统乃是统一国家维持其生存的首要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裹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弃,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材料二: ……私行人职事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国公以上,欲投驿止宿者,听之,边远及无村店之处,九品以上勋官,五品以上及爵,遇屯驿止宿,亦听。并不得辄受供给。谓私行人不应入驿而入者,笞四十。辄受供给,准赃虽少,皆杖一百。……邮驿本备军速。
——《唐律疏义》
材料三: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交通史航政编》
材料四: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九十年来的历史实在包括了不少的空白及断烂的以及灰色的篇幅,总老使人感觉着这种新事业,并没有好好的拼命作过。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全国性的驿站隶属什么机构?(2分)分析指出材料中所示唐朝驿站的主要特点。(6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4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4分)
参考答案:(1)有利于巩固政权;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2)兵部;(2分)具有军事和行政上的职能;兼有馆舍功能;专供贵族及官员使用。(6分)
(3)驱动力的变化,由畜力逐渐转化为机械力;交通工具逐渐商业化,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4分)
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与使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分)
(4)政府的腐败无能;技术的落后;人才的缺乏;领域的狭窄,无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等。(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十月,《新湖北建设大纲》提交省府会议决议公布。这项建设计划大纲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建设之任务,建设之方针,建设实施之纲要。兹略述其概要如后:
建设之任务有三:一曰开发资源,增进生产,以提高全省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二曰加强训政,推行自治,以提高全省人民政治生活水平;三曰普及教育,倡导学术,以提高全省人民文化生活之水平。
经济建设方针凡列十一目,举其尤要者:
以民生主义为最高指导原则。即由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以求达到民生主义之目的;以临全大会及五中全会宣言为根据,确定经济建设之中心政策,为逐渐“实行统制经济,以调节物资之生产消费”,而树立“施行计划经济之基础”;采取农业与工业促进配合发展之政策;以发展机器工业为主,并扶植手工业之生产,以补机器工业不足。
——《陈诚回忆录》
(1)根据材料归纳新湖北建设大纲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产生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诚关于湖北省建设的主要观点。(7分)
参考答案:
(1)主要特点:①设计周密。(1分)②任务全面。(1分)③经济建设中突出民生。(2分)
背景:①抗战时期湖北省国统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担负着拱卫陪都重庆的重大责任),(1分)但抗战后期面临严重困境。(1分)②为适应战争(1分)和湖北建设的需要。(1分)
(2)进步性:①能为湖北省国统区的持久战提供社会经济(1分)及文化教育方面的支持。(1分)②能为战后湖北省各方面建设提供经济(1分)、奠定一定基础。(1分)
局限性:①加强训政有利于国民党专制独裁。(1分)②实行统制经济有利于官僚资本掠夺。(1分)③改善民生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1分)
本题解析:(1)“新湖北建设大纲”中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以民生主义为最高指导原则,据此分析归纳特点;背景应根据时间信息,把握时代背景,与抗战相联系,从湖北发展和抗战需要两个角度分析归纳。做本题的关键是善于浓缩归纳材料信息,并且联系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中国的整体需要及湖北的发展实际进行解答。
(2)依据“新湖北建设大纲”的特点和背景全面客观的进行分析,即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归纳。进步性从突出抗战需要和战后湖北建设的需要两个角度入手;局限性可从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政治统治、经济状况以及此时期民生主义理想的自身缺陷等角度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图中没有跨国公司的信息,④错误,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发达国家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③错误;从网球鞋、电视机、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说明各国货物充斥科威特市场,这是经济全球华的结果,也包含了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