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特训(2020年最新版)(二)

时间:2020-08-30 06:06:4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明清之际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所以C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去人欲”是南宋朱熹的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故本题选择D项。


本题难度:一般



3、简答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特征。(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原因: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②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4分)
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体系。(2分)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2分)
理由:①活字印刷术发明,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③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6分)
(3)市民社会趋势: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的兴起。(2分)
文化发展趋势: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2分)
原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2分)


本题解析:(1) 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概括即得;第二小问宋明理学引入“天理”,并且将它与社会道德结合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小。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概括即得;第二小问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成熟为例,说明宋代科技的巅峰。
(3)第一小问材料三中“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反映出“市民社会”发展趋势;材料四中“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反映出文化发展趋势;第二小问从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社会结构变化角度分析。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兴起背景与思想特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四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五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六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4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4分)
(4)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6分)
(5)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特征:与巫相近,重视仪式。(2分)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2分)。
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2分)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2分)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2分)
(4)“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4分)
进步性: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2分)
(5)由加强君主权力到主张限制君主权力。(2分)
原因: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早期民主思想萌生。(4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中“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指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 孔子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可以得出早期儒者的特征是:与巫相近,重视仪式。
(2)根据材料中“天子受命于天”可以得出:君权神授。根据“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可以得出:天人感应。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将皇权神化,并强调三纲五常,可以概括实质为: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根据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以理解为顾炎武把“圣人语录”看作是儒学的根本不能舍弃,而宋代兴起的理学不是根本,可以舍弃。由此可以得出其对儒学的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便是: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4)材料五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而现在“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以得出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在君主专制强化阻碍社会进步的形势下,其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是进步的: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5)材料二董仲舒神化皇权意在加强君主专制,而黄宗羲认为君臣平等,否定君主权威。因此可以把政治变化总结为:由加强君主权力到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根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条件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分析: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程朱理学和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 ,思想家要求摆脱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的学说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辩化验室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主流化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家礼》”“进入生活世界”“生活中的实现”等关键信息可知,作者认为朱熹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