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王安石变法》试题预测(2020年最新版)(四)

时间:2020-08-30 06:06: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
材料二?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之前,埃及的教育十分落后,全都是宗教性的,缺乏世俗教育。各地有一些私塾,只教儿童背诵《古兰经》。高等学府是爱兹哈尔清真寺,只开设宗教、语言、伊斯兰教法律等课程。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校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了向这些学校输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他还创办了世俗中学和小学。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一所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2分)王安石对教育进行了怎么样的改革?(4分)
(2)根据材料二,根据阿里教育改革的措施。(6分)
(3)以上两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1)恩荫制度。(2分)
改革措施: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
明法科,专考断案、律令等;太学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受官;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
为儒家经典;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4分,至少答出
任意两点)
(2)措施:建立各类专业学校,为改革和建设培养人才;创办世俗中小学;聘请外国
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选派埃及青年支欧洲留学;开办语言学校;培养翻译人
才。(6分,至少答出任意两点)
(3)王安石教育改革为变法选拔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阿里
教育改革有利于埃及了解世界,加快了埃及及近代化的步伐。(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所说的农民疾苦是什么?(2分)为解决农民的疾苦采取了那些措施?(2分)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3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朱熹分析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问题:北宋中期财政严重。(2分)
原因: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加了军费;增设官吏,增加了官俸;要给辽和西夏“岁币”;统治者奢侈腐化。(答出3点即可得3分)
(2)疾苦:徭役繁重;土地兼并。(2分)
措施:免(募)役法;青苗法。(2分)
影响: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者的盘剥或特权。(回答出3点即可得3分)
(3)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回答出4点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中期财政困难)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回答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回答后一问要联系所学的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后果、民族政策等内容。
(2)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时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及变法中王安石的解决办法。分析材料“……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可知“疾苦”的含义 。结合变法中的“富国之法”的相关内容回答措施。联系措施的具体内容分析解答影响。
(3)本题是借朱熹之口,考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首先分析材料“朱熹尝论安石‘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可知原因有:侧重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个性缺陷。再联系所学“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宋人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其理由。(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在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2分)


参考答案:
(1)评价及理由: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4分)
(2)问题: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4分)
(3)史料价值: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2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北宋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南宋时)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说明 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2)根据材料信息“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说明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原因是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
(3)考察对史料的理解。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历史史料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话本可以归为文献史料一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是话本属于文学艺术作品,带有主观性,不是第一手史料,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宋史·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C.巩固政权,不抑兼并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兼并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故此题选C项
考点:北宋土地兼并的原因
点评:宋代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对于这一知识点要熟知激化的原因是什么。(1)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2)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却很少交纳赋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3)与少数民族战争不断,加重人民负担(4)灾害频繁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发遥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摘自《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原取,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摘自《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苏轼说:“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援救民之田,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重法不可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之费,及其纳钱,虽富家不免违限。”
材料四:熙宁二年诏书,(青苗钱)务在优民,公家无所利其入。今乃乡村自第一等(富裕人家)而不皆(被迫)立借钱贯百,官借一千,令纳(归还)一千三百,则是观放息钱,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
摘自《韩魏王家传》卷8
回答:
概括变法派和反对派关于青苗法争论的观点及反对派的阶级实质。(6分)评述反对派对青苗法的攻击。(5分)


参考答案:(1)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的困难,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2分)反对派认为,青苗法的“抑配”将造成违限拖欠,并造成地方混乱的严重社会后果。(2分)实质:反映大官僚地主敌视和反对变法的立场。(2分)
(2)由于变法派在用人和推行上的失当,确定存在一些扰民的弊端。王安石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推行青苗法,应予以肯定。(5分)


本题解析:从“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虽富家不免违限”等关键语我们可以看出变法派与反对派的观点差异,当然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反对派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的;而弄清了这一基本问题我们就可以做出对青苗法的正确评价了,注意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