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30 04:50:13
1、选择题 宋代王若叟在宋哲宗元
2、综合题 (25分)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史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说明理由。(7分)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6分)
材料四: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 迁出入 | 农村(县) | 市、镇 | 农村迁入市镇人口 | |||
万人 | % | 万人 | % | 万人 | % | ||
1982-1987 | 迁出 | 2076.02 | 67.99 | 977.24 | 32.00 | 1545.19 | 74.143 |
迁入 | 721.50 | 23.63 | 2331.69 | 76.37 | |||
1982-1987 | 迁出 | 2310.11 | 62.48 | 1279.00 | 37.50 | 1671.82 | 78.48 |
迁入 | 590.47 | 17.30 | 2822.79 | 82.70 | |||
1990-1995 | 迁出 | 1985.55 | 59.75 | 1337.43 | 40.25 | 1194.71 | 60.17 |
迁入 | 948.55 | 28.56 | 2374.02 | 71.44 | |||
1995-2000 | 迁出 | 7316.24 | 58.70 | 5148.17 | 41.30 | 55065.50 | 68.96 |
迁入 | 1710.94 | 11.85 | 12728.14 | 88.15 |
3、选择题 如果你在清朝前期巡游江苏,不可能看到的景像是 ( )
A.苏北农村种植了棉花
B.苏州有较大规模的丝织工场
C.苏南有工商业市镇
D.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外国商品
4、选择题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人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5、选择题 某同学分析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农业税(万贯) | 非农业税(万贯) | 农业税:非农业税 |
至道末年(997年) | 2408.1 | 1567.3 | 60:40 |
天禧末年(1021年) | 2641.2 | 3874.0 | 40:60 |
熙宁十年(1077年) | 2021.3 | 5117.2 | 28:72 |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