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王安石变法》考点预测(2020年押题版)(五)

时间:2020-08-08 06:24:3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图是北宋郑侠所绘的《流民图》,史书载“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并将这种惨状归罪于王安石的新法。王安石的新法中客观上加重了百姓负担的是

[? ]
A.整顿太学,改科举
B.方田均税,兴水利
C.征免役钱,作保甲
D.行市易法,规范市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与客观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
材料三 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而稍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国用以足也。
(1)材料一反映北宋什么社会现象?(5分)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7分)


参考答案:(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5分)
(2)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买出。(3分)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的现象,有利于物价稳定和商品交流,增加政府收入。(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概括,通过阅读确定反映社会现象的主要语句:“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措施也能据材料一得出。第(2)问“结果”首先据材料回答,从材料二可以得出“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从材料三可以得出“控制了市场物价、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然后据课本知识回答“由于保守派反对,最后这些措施被废除。”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考的比较细。考试中往往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目的和影响等。王安石是在北宋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的情况之下进行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财上。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关键在于准确的提炼材料直接体现的信息,并不是考查收支状况的原因,所以排除BCD。从对比表中只能反映北宋出入不敷出,财政危机。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兼并之家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有人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
材料二: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分轻重不同的差役。因为官绅地主、富商大贾都享有免税特权,各种差役抖落到中小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身上。
请回答:
小题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3分)这些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4分)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4分)
小题2: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的作用,你认为应该是指哪两项措施?(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不抑制土地兼并;按照户等负担差役;豪强有免役权。(3分)
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赋役不均,逃避赋税的现象严重;政府赋税收入减少,财政困难。(4分)
措施:免役法、方田均税法(4分)
小题2:青苗法和市易法(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