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强化练习(2020年练习版)(五)

时间:2020-08-07 06:02:2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4分)  
根据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4分)
材料三反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①民间对外贸易发达,出口大量商品到外国,处于出超地位。②明代市镇经济发展迅速。③牙行在明代市镇中,一方面助长商品经济的发展,借以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却破坏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2点4分)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点4分)
(3)观点:以农为本、以商为末。(2分)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因素。(4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可以直接概况出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即是①民间对外贸易发达,出口大量商品到外国,处于出超地位。②明代市镇经济发展迅速。③牙行在明代市镇中,一方面助长商品经济的发展,借以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却破坏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由材料给出的时间“1840年”可知,这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这一时期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重大变动是因为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由材料“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知,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即是强化了自然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古代中国瓷器享誉世界,被称为瓷器大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唐代开始,中国的瓷器输往国外
B.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C.元代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D.明清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销往亚、欧、非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新中国成立后在教育事业上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改革学制
B.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
C.学校将德育放在重要地位
D.搞好学校硬件建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A.改革学制、B.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C.学校将德育放在重要地位、D.搞好学校硬件建设,以上都属于教育发生的变化,四个变化相比较而言,最大的应是教育对象的变化,教育对象更广泛了。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新中国的教育
点评: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1)发展历程:①建国初期,开创基业,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基础,教育事业初具规模;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③“文革”期间,教育事业遭受挫折;④改革开放新时期,迎接挑战,各类教育取得辉煌成就。
(2)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清顺治十八年(1 66 1年)八月,朝廷派官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城墙,派兵戍守。《福
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清政府这样做的目是
A.防止倭寇侵扰
B.防范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严禁对外联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清代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一种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这一政策的含义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事业的发展。“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龙首渠
D.成国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题干“它是世界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 “成都平原”这些信息提示,都指向了都江堰,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水利事业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