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6 04:08:49
1、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年,凯末尔党人废除了一夫多妻制;1926年,强制推行文明婚礼;1934年,国家规定妇女和男人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1926年上半年,土耳其开始采用欧洲历法,并同时照搬瑞士民法和意大利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取缔封建时代的敬称;1925年9月,土耳其封闭了所有的宗教神殿和托钵僧修道院;同年11月,国家禁止男人戴传统的土耳其费兹帽,代之以西方式的礼帽。
——昝涛《对土耳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反思》
材料二 M·哈坎·雅乌兹在评价凯末尔政权的世俗化改革时,认为尽管国家实行世俗化的政策,但对于民众来讲,伊斯兰教仍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世俗化政策使得土耳其国家和社会逐渐疏离。国家与社会疏离是传统社会的特征,而凯末尔是以一种专制代替了另一种专制,同样造成国家与社会的疏离,似乎说明其改革少有进步可言。
——周术情《现代化语境中的权力重构》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特点。(3分)
(2)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参考答案:(1)学习西方,民主化、世俗化、现代化。(3分)
(2)①观点一:错误。凯末尔的世俗化改革,打破传统宗教文化对政府、对民众的束缚,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提高了民众的生活和文化水平,使土耳其从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12分)
②观点二:正确。世俗化改革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行,操之过急;伊斯兰教仍然留在社会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民众一时难以适应改革;通过政府强制手段推行,容易形成专制。(12分)
③观点三:不全面。综合①②内容论证。(1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废除了一夫多妻制;1926年,强制推行文明婚礼”、“封闭了所有的宗教神殿和托钵僧修道院”等信息可以看出凯末尔改革的特点。(2)材料二认为凯末尔改革消极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学生可以赞同这一观点,也可以反对这一观点,也可以认为这种观点不全面。对每一种观点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见于中国之政体不合于时势之所需,故欲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
——孙中山1896年《伦敦蒙难记》
材料二?革命、保皇两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矣。
——孙中山1900年《敬告同乡书》
材料三? 1924年孙中山在回顾辛亥革命教训时提到,南京政府成立后,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媾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回答: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孙中山上述思想主张或认识。(13分)
参考答案: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通过改良道路摆脱民族危机,孙中山最初支持此主张。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通过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孙中山积极倡导革命,并领导了辛亥革命。后来他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同中共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有了较准确的认识。孙中山能根据客观形势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愧为一个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本题解析:19世纪末,康梁维新勃兴于神州大地,孙中山赞成其改良主张,但是改良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孙中山先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决意革命;辛亥革命屡遭挫折,使孙中山先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单靠国民党一党之力革命难以成功,而中共的成立,苏联的帮助,使孙中山先生清醒认识到中国的性质及革命方向,可见孙中山先生是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是与时俱进的典范;在答题中,一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来评述孙中山先生,二要理性地总结其认识不断进步的原因所在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对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全部内涵最确切的理解应该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