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巩固(2020年最新版)(九)

时间:2020-08-06 02:51:1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的武器是:
A.坚船利炮
B.洋纱洋布
C.自由平等的观念
D.欧洲风俗习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特别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武器”,可以理解为途径和工具。自由平等的观念和欧洲风俗习惯应该是传播的内容,而不是“武器”,所以给予排除掉。“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主要侧重的应该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所以排除掉A。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09年11月25日,迪拜政府宣布把迪拜世界债务偿还暂停6个月,消息令全球金融市场气氛逆转。受此影响,日股跌0.6%,中国A股跌3.6%,港股跌1.78%,欧洲股市开盘至少下跌2%。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B.世界经济向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传染性强
D.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14分)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12分) 


参考答案:
(1)社会历史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基本观点: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共同精神:人文主义。
(2)能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等次
得分
观点
论证
表述
第一等
9—12分
观点正确,能辩证认识问题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
思路清晰,表达确切
第二等
5—8分
论点基本正确,认识不够全面
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
有基本思路,表达不够确切
第三等
0—4分
论点不准确,认识模糊
未能结合史实,仅能罗列部分史实
缺乏条理性,表达欠通顺


本题解析:
(1)第一小问实际上是简要回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第二小问主要归纳概括材料的关键句即可,比如“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最好”。 第三小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共同精神显然是人文主义。
(2)这是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如制度、精神等)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要求观点正确、辩证全面地认识问题,史实准确、史论密切结合,思路清晰,表达确切。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绝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当时中国
A.与美关系全面缓和
B.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
C.急于改善中美关系
D.国际地位在逐步提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绝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当时的中国更倾向于与美国改善关系,故选C。A项错误,与美国关系缓和是在尼克松访问中国后;B项错误,开始改变一边倒的方针是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D项错误,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否提高,材料并未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制度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
A.所持的阶级立场根本不同
B.受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
C.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D.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法治”,要求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主张符合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要求。黄宗羲也提倡“法治”,但反对君主专制,属于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看似都可选。仔细分析,黄宗羲不能说是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因为明清时期所产生的新的经济成分仅是资本主义萌芽,不能说资产阶级已经产生。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