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20年押题版)(三)

时间:2020-08-06 02:27:1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对封建君主专制抨击最为激烈的是(  )
A.李贽
B.王夫之
C.黄宗羲
D.顾炎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北宋的时候北宋五子集中在黄河流域,而到明朝儒学家主要集中到长江中下游,其原因在于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转移完成,大部分的仁人志士移到了南方,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9分)
材料一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苏世军、周宇翻译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入选。孔子、老子、孟子是其中的三位。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 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材料四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五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回答:
(1)从材料一中三人中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谈谈其入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理由。(5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3)据材料四,指出理学被统治者列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4分)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思想对古代文人人格追求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
(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他的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仁政”学说是他的思想核心。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 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3)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主张压制人的自然欲求,消磨人的反抗意识,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4分
(4)理学思想中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主张,铸造了古代文人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特有品质。(5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较低。孔子 ,老子 和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主张对世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结合所学可直接写出他们的地位和代表性观点和主张即可。例如: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他的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可以分析出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亘古不变的,依据“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可以分析出李贽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第二问从朱熹和李贽的主张对比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可以分析出理学强调在存封建道德准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同时也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泯灭人性,消磨人的反抗意识,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理学被统治者列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
第(4)题依据材料五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分析出十分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把忠、孝、节、义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理学修养的境界是“仁”(人的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可知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老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他是比喻(   )
A.人性生来就是恶的
B.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C.环境与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