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五)

时间:2020-01-29 01:02:4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梁启超在1902年4月《与夫子大人书》中,他直截了当对康有为说:欲“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满廷之无望久矣”。
梁启超自美洲考察归来后,……并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他说:“若夫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排满革命,实行民主共和还为时尚早。”
——上述材料均摘自于《从<新大陆游记>看梁启超思想的突变与还原》
材料二?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遏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
(1)依据材料一分析梁启超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变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革命,由倡导民主共和到提倡君主立宪。(4分)原因:长期专制统治使国民素质低下:缺乏自治能力,缺少公共道德:中国社会现状下民主共和的时机不成熟。(5分)
(2)作用: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了民主潮流高涨;领导了立宪运动,为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创造了有力的政治条件:在宣传斗争中具有妥协性。(6分)


本题解析:(1)变化:由材料一中的“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满廷之无望久矣”和“并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可知其思想变化。原因:由材料一中的“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和“实行民主共和还为时尚早”可以归纳出来。
(2)这一题材料只是提供了立宪派推动民主革命的表现和史实,回答这一题还需要结合所学去评价器作用,结合所学,不难知道:立宪派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了民主潮流高涨;领导了立宪运动,为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创造了有力的政治条件:在宣传斗争中具有妥协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A.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B.荀子提出“君舟民水”观点
C.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化皇权
D.顾炎武发展儒学义利观,提倡经世致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儒学的发展演变。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题干所问的是不正确的。董仲舒吸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等思想,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说吸收佛教的思想,是错误的,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在两汉之际。因此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鲁迅说:“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句话说明了
A.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根本一致
B.儒家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C.儒家、法家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D.儒家、法家的代表是兄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理解本质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治”,可见在思想上是不一致的,排除A。B与事实不符,排除。两种思想是“兄弟”并不是指两家的代表是兄弟,而是指这两种思想的实质相同,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都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表为近代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状况,对表中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732.7
60471.0
58915.8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620.9
628.6
612.4
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
2.5
3.5
143.4
A.外国资本主义基本控制中国的棉纱市场?
B.中国土布生产遭遇洋布倾销的重大打击
C.鸦片战争后传统手工生产仍具有相对优势?
D.甲午战争前传统经济结构解体较为缓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表格信息,根据“1840年的620.9比2.5...1894年的612.4比143.4”可知外国资本主义并没有基本控制中国的棉纱市场,同时也说明传统手工生产仍具有相对优势,B、D的说法没有材料依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宋“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已何与焉?”“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两句话的含义有(?)
①天地之间有“理”,还有“气”?②理就是天理,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③天下万物都可以用理来解释?④要穷理就必须在“物”外求“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已何与焉?”指的是理是万物的本源,“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指的是万物都有其规律,都可以用理来解释。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关于“气”的叙述,由此分析可知,①和④不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