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四)

时间:2020-01-29 01:02:4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30分)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新一轮教育改革即将启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论语》载:“君子不器。”意思就说,作为君子,不应该只是成为一种器物,而是能成为多种器物,也就是说应该成为通才。不仅如此,而且要求这个通才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又有“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古训。这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和古代君子的不懈追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基础。(4分)
材料二?洋务运动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改革教育的历史背景。洋务派在人才
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面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冲击?(8分)
材料三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10分)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到2000年,我们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普九”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13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陈至立
(4)材料四完成的战略目标具体包括那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产生这一了不起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0分)


参考答案:
(1)注重通才教育,道德培养;(2分)
社会基础:传统农业社会,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节奏缓慢)(2分)
(2)背景: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4分);冲击了传统教育以培养官僚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突破了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教育,传授近代科学知识(4分)
(3)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属于社会福利,建立完整教育体系,主张文化教育与职业职能培养并重。(6分);思想根源:继承儒家的大同思想,吸收西方民主思想(4分)
(4)基本上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4分)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向小康迈进,政府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据统计,美国福特汽车主要部件生产商分布于美、欧、亚三个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制造的波音747飞机,由450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自制外,还有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家企业制造。日本丰田汽车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但汽车零部件大多数并非日本国产,而是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家工厂,汽车轮胎等产品甚至是马来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由于生产成本低于国外同等企业,而质量和售后服务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销售状况一直呈上升态势。
材料二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少跨国公司,它们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材料三 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从1986年7月10日,我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1)材料中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简要说明其历史过程及根源。
??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特点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
(3)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能放弃的原则立场。试结合材料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
?


参考答案:(1 )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一体化和国际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更加迅猛发展。根源是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2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借此机遇发展同世界的联系,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去,以发展本国经济。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防止发达? 国家借此机会,利用其在政治、经济、科技上的优势控制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注意自己的政治、经济安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加入世贸组织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争取加入;但是,我们又要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经济独立,所以,要坚持既要争取,又不能放弃的原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表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

?
8月底
9月中旬
12月底
人民公社(个)
8730
16989
26578
参加公社的户数(万户)
3778
8122
12325
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
30.4
65.3
99.1
平均每个公社农户数(户)
4328
4781
4637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加快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C.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发展的速度快,而且是公社的规模相当大,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在追求人民公社公有化的程度和速度,本身是和当时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38分)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历史: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
回答以下问题。
探究问题一: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异与同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希腊的古风到古典时代不仅在时间上大体相当,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发财致富和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王大庆《本与末: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解读这一段论述中的以下观点。(10分)
①从人的社会地位变迁的角度说明“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
春秋战国?
古代希腊?
②从思想史的角度说明“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春秋战国?
古代希腊?
探究问题二:近代主权国家意识和中外交往
清政府长期以来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邦”,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机构一礼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属之邦”的机构。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理解了西方的国家和主权的观念;认识到欧洲列强实际上构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于列强并峙之中,中国不但不足以称“万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难以达到。有识之士开始用新词代替“夷”字,对于西方国家或称“外国”,或称“西洋”。外交文书中也以“大清国”和“大英国”“大法因”等对应。(据李斌著《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2)依据以上材料分析从清前期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这种变化?(10分)
探究问题三:拓展新中国的国际空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历经曲折,我国的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入,促进了我国的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也有利于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上表中的A、B、C表示,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发展关系的几个重要的时段。(例如,D时段表示90年代前期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此时段不是选择作答的内容)
(3)任选A、B、C中的一个时段,分析在该时段,与相应类型的国家发展关系的背景、政策和意义。(8分)
(如果选答一个以上的时段作答,只按作答的第一项评分)
探究问题四:世界经济体系与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次大战以后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中的③是?。简要说明该组织的宗旨、作用以及后来的沿革。(10分)


参考答案:
(1)①春秋战国: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2分)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地位,为公民参与政治创造了条件。(2分)
②春秋战国: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3分,任意一点可得2分)
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人文精神兴起;出现了苏格拉底等一批重要的思想家。(3分,任意一点可得2分)
(2)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认识到各国均为主权国家。(4分。如果学生回答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与各国平等交往亦可。若回答从天朝上国转向面向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各国交往之类可得2分)
原因:对外战争的失败,与西方国家交往的深入。(4分)
评价:肯定其进步意义,言之成理即可。(2分)
(3)A.背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2分。若学生回答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孤立政策得1分。)
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与苏联建交结盟。(2分)
意义: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分)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2分)
B.背景: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广大亚非国家的独立。(2分,任意一点即可)
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2分)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2分)
C.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分)
政策:对外开放。(2分)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分,如果学生回答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可加分,但本问不得超过4分。)
意义: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分,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言之成理即可)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2分,名称不准确不得给分;填写“世界贸易组织”或WTO不得给分)
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3分)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3分)
后来演变为世界贸易组织。(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波兰电影导演安德兹·瓦达曾说:“奥斯威辛,和别的许多事物一道,对德国而言,是无法规避的。也就是说,歌德和有计划的种族灭绝;贝多芬和毒气室;康德和铁血统治,所有这些,都无可磨灭地属于德国遗产。”许多德国知识分子对此会点头同意。这一事实主要说明德国知识分子(? )
A.同情波兰在二战中的遭遇
B.正视德国民族的光荣和丑陋
C.被迫接受二战失败的事实
D.认同德国历史遗产丰富多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