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9 00:09:47
1、判断题 罗斯福总统不顾丘吉尔首相的反对,坚持在《大西洋宪章》中写进这样一段话:“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大西洋宪章》签署后,美国认为大西洋宪章的原则适用于全世界,但英国认为宪章只适用于欧洲。这表明当时英、美两国
[? ]
A.在援助苏联打击纳粹德国的问题上出现分歧?
B.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问题上立场相同
C.在安排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问题上存在矛盾?
D.在废除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问题上步调一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进行演讲“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希望的彩虹。”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一次重大军事行动,此次行动的意义在于
A.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B.法西斯德国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C.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D.法西斯德国陷入东西两面夹击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了。? ? ?
——引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绝大多数德国人都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普鲁士的狭隘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国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引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919年以后的德国,从潜力上来说,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大国。……经过几年的“正常”生活以后,它将再一次提出德国的强大问题。……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赶上了英国和法国,钢产量达1600多万吨。(同期英法的钢产量分别为979万吨和971万吨)
——引自《世界现代史》上册
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其中的“修正主义”指什么?德国成为“修正主义”的历史原因与日本、意大利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说明德国为什么将不再“忍受下去”? 这种状况反映了什么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对“三足鼎立”局面的分析是否有道理?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力图打破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限制。不完全相同。日本和意大利不是一战的战败国,德国是战败国,在该体系中受到宰割和制裁,纳粹党在国内煽动复仇情绪,得到广泛支持。
(2)一战后德国经济逐渐恢复,又成为超过英、法的世界工业强国;德国经济实力与它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不平衡,必然要求改变其地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3)有道理。作者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势力、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维护原统治秩序的势力、社会主义苏联这三方的历史、现状及相互关系做了符合实际的分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世纪30年代是国际风云变幻的年代,围绕着如何将本国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挽救出来、如何保障本国利益等问题,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国采取了特殊的外交政策
A.讥讽了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B.讽刺了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C.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和平思潮
D.反映了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诺门坎战役,发生于1939年5-6月,起因于侵华日军和外蒙古军队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而引起的战役。战役结果以日本关东军的失败而告终。
——百度百科
材料二?“1934到1938年间,苏联红军坦克增加了近2倍,飞机增加了1.3倍,火炮增加了近80%,人数增加了1倍。”在军事理论方面,20世纪30年代,苏联军事理论界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创立了纵深进攻战役理论,这种纵深进攻战役理论正是以拥有大量的飞机、火炮、装甲兵等机械化部队为前提的。
——《苏联军事史》
材料三?“这是一场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战争...(他们)在人们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里发泄着愤怒”。直到两年后日本人的炸弹劈头盖脑地扔到了珍珠港,美国人才明白过来,恰恰是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一战改变了日本的作战对象,恰恰是他们根本瞧不起的这个弹丸小国给了他们致命一击。
——1939年7月20日,《纽约时报》
材料四?特别是发掘了一代名将朱可夫,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储备好了帅才(朱可夫后来参与指挥了苏德战场几乎所有重大战役,被誉为“苏德战场上的消防队员”)。苏军还在此役中首次实施了空降作战,首次使用了“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的战术,首次采取了电子干扰战和心理战,后勤部门还创造了超远距离连续补给的世界奇迹。所有这一切都在后来的卫国战争中得以广泛采用。
——《苏联军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诺门坎战役爆发的地缘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诺门坎战役中苏联取胜的条件。(5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苏联从诺门坎战役的胜利中取得的“收获”。(6分)
参考答案:(1)背景:地缘政治上的冲突不断,日俄在近代曾多次开战;日本企图侵占东北进而达到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4分)
(2)条件:在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后,苏联的军事实力大大提高,军事理论创新;选派了得力精干的将领。(5分)
(3)收获:苏联避免了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美国拖入水,大大影响了二战的进程;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锻炼了将领、创新了战术,革新了苏联的军事理论。(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起因于侵华日军和外蒙古军队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而引起的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诺门坎战役爆发的地缘背景。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1934到1938年间,苏联红军坦克增加了近2倍,飞机增加了1.3倍,火炮增加了近80%,人数增加了1倍”“苏联军事理论界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创立了纵深进攻战役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诺门坎战役中苏联取胜的条件。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从材料“恰恰是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一战改变了日本的作战对象,恰恰是他们根本瞧不起的这个弹丸小国给了他们致命一击”“特别是发掘了一代名将朱可夫,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储备好了帅才(朱可夫后来参与指挥了苏德战场几乎所有重大战役,被誉为“苏德战场上的消防队员”)。苏军还在此役中首次实施了空降作战,首次使用了“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的战术”中可以概括出苏联从诺门坎战役的胜利中取得的“收获”。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