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8 23:52:47
1、判断题 下面是l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新中国初期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职务 党派 |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政务院 | ||||
主席 | 副主席 | 委员 | 总理 | 副总理 | 政务委员 | |
共产党 | l | 3 | 29 | l | 2 | 6 |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 0 | 3 | 27 | 0 | 2 | 9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是多党联合执政,而是中共一党执政,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通过政治商协会议,参政议政,并不能成为执政党。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东华续录》光绪朝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细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今天饬令它降低价格,明天饬令它捐献。李福明不甘心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李明福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8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出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阻力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参考答案:(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或洋商和官府)。
(2)特点: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国成立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振兴实业的热情,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人民群众反帝斗争的促进。
本题解析:回答第(1)问,首先应想到民族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主要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再细读两则材料的内容,就很容易判断材料所讲阻力来自何方。而回答第(2)问,则要注意材料中所提到的时间,1912~1919年,由此可判断是指辛亥革命后至一战结束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这样就能回答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片包含了社会经济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选做题: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信息:民国初年的轻工业等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3分)
说明:中国社会性质和国家经济建设方针的改变。(3分)
示例二
信息:民国初年工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中西部也有发展。(3分)
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更注重工业的合理布局。(3分)
本题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比较两幅地图,从中找出变迁的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民国初年,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在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布局了一批国有企业;还可以看出民国初期主要是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而新中国成立后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还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中西部交通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一五计划相关史实,分别进行说明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曹操墓在安阳”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的谥号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团,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依据应是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 “二重证据”
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B表述具有片面性,D表述错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研究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史料基础上,而不是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C说法最全面,为最佳答案。
点评:史料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表是1913~1936年我国按经济类别划分的出口商品所占比例(%)。这组统计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不包括(?)
品种 | 1913年 | 1916年 | 1920年 | 1925年 | 1928年 | 1931年 | 1936年 |
原料 | 29.1 | 24.7 | 23.9 | 31.3 | 35.4 | 37.7 | 35.8 |
半制成品 | 38.7 | 43.2 | 37.5 | 38.9 | 34.8 | 32.5 | 23.2 |
制成品 | 12.2 | 11.0 | 14.6 | 13.8 | 13.3 | 13.6 | 16.3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出口商品中原材料的比重比较大,反映了民族工业力量依然弱小;在1913年到1920年间,出口数额较大,反映了一战期间发展的较快;从制成品上来看,发展速度有限,民族工业在总体上增长缓慢。因此BCD都是正确的。A项错误,出口产品大都是初级产品和原料为主,特别是制成品比重小,说明制造业不发达。故选A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民族工业的产生、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和衰落萎缩时期等都是重点。每个阶段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