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20-01-28 23:44:4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下列各项,不属于这一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事件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D.欧元正式启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欧元正式启用是在2002年1月1日,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所以D项不符合时间要求,选择D。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发生于1947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发生于1955年,正好处于题目所涉及的时间段内,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以下材料是关于欧洲一体化发展简史: ?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2004年) ?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
1958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在罗马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 ?
1967年,1965年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欧洲共同体第一次扩大。 ?
1975年,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定名为欧洲共同体。
1979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关系。
1981年,希腊成为成员国,欧洲共同体第二次扩大。
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成员国,欧洲共同体第三次扩大。
1987年,《单一欧洲法》生效。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国,欧盟第四次扩大。
2002年1月1日,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年5月1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十国正式加入欧盟,欧盟第五次扩大。
(1)通过欧共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规模的变化,指出其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
?
(2)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成立,表明欧共体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趋向?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出现这一趋向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


参考答案:(1)规模的变化:一方面,成员国的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欧共体内部各成员国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细。演进趋势:由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到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启动,至最后统一货币欧元的流通。
(2)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成立,表明欧共体由经济方面的合作向政治方向发展。内部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联合必然要求政治上联合。外部原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争霸,特别是在欧洲,因此成立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可以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关系,维护欧洲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是? (? )
A.铁路
B.航运
C.航空
D.邮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铁路因为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揭示了中国三大改造中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而人民公社运动则极大地提高了公有制程度,违背了农民自愿的原则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当然这一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所以答案选D,A项应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 B C两项与人民公社运动史实不符。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材料以诗歌的形式再现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发展变迁,这种模式已成为高考普遍采取的新方式了,这样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还能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内容的准确把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今人研究中国古史,多有“传说时代”的观念,某学者说:“从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了狭义的历史时代。”此处所谓“狭义的历史”是指“信史”。这位学者的意见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请问这位学者以殷墟时代为“传说时代”与“信史”间之分野的理由何在?
A.因为中国文献中没有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故只有凭借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们才能得知商以前的历史
B.虽然中国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但学者认为必须配合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证明为信史
C.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最早文物出于殷墟,且历史研究的唯一根据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国的信史始自殷墟
D.中国文化渊源于殷商文化,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多非中国文化,故不是中国史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为“二重证据法”,必须纸上史料与地下史料相对证。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