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20-01-28 23:11:3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 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贝尔斯登、“两房”、雷曼兄弟、AIG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巨人接二连三倒下。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此次金融危机看作是1929至1933年“大萧条”以来华尔街遭遇的最严重危机,百年一遇。这场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的世界金融体系出现了许多问题。
?请回答:
(1)造成美国历史上1929—1933年“大萧条”的基本原因有哪些?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美国采取的怎样的对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大萧条”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而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上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战”后,出现的世界三大经济支柱分别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你认为中国应持何种态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原因: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贫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分期付款、银行信贷加速了经济的虚假“繁荣”。 资本家受利益驱使,盲目扩大生产,更加激化了产销矛盾;③股票投机严重,增加了金融市场不稳定,股票市场的崩溃成为导火线。实行罗斯福新政。
(2)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或者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4)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倡议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政府加强对金融的监管;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慎重推进金融创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中国古代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在什么时期?在思想学术发展史上有何影响? 10分


参考答案:中国古代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上的自由争论促进了思想学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民国小学教材《新国文》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我国始入红十字会。革命军起,会员赴战地疗治伤病,踊跃从事。而女子之躬往执役者亦数十人。其后战事蔓延,刀光炮火之下,无不有红十字旗飞扬其间。此我国有战争以来,所最足纪念者也。”这反映出民国初
A.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B.教材编撰者倡导人道主义
C.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D.教材编撰者关注国内革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民国小学教材突出了“红十字会”、“战地疗治伤病”,并称为“最足纪念者”,体现了对人道主义的倡导,B项正确。材料中的记载不未指明民国之初,A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D.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20年,梁启超对“科学万能说”的观点是“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意指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结合所学知识,1914——1918年,科技被应用于战争,沦为战争的工具,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故选D。其他三项均与材料观点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以数据柱状图的形式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的是私塾教育,只有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A表述不合史实;B“科学思潮”兴起表述不合史实,中国记得奶科学思潮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到五四运动时期科学思潮已经达到高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 强化对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视,并视其为“立国之本”,制定了有关社会教育行政、经费、法规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形成了由中央到省再到市县一级的统一的行政体系,为其提供经济上的扶持和法律上的保障,其规模、组织更加完备,教育内容更为广泛,对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C的表述符合题意及史实;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