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8 23:00:41
1、判断题 下列有关彼得一世改革背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改革前俄国基本上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国家
B.受到强邻瑞典和土耳其的威胁
C.文化教育受教会控制,学校数量很少
D.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和陆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改革前俄国是落后的内陆国家,并无海军,在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中,重视海军的建设,才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军队。因此D项错误,故选D。彼得一世改革前俄国基本上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国家,没有出海口,受到强敌的威胁,同时文化教育落后。因此ABC三项说法都正确。
点评: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的落后面貌,保障俄国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使俄国从内陆国家扩张成濒临海洋的帝国,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这次改革的性质是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10分)
参考答案:
(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可知“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交战国,即英国、法国。“原始生产形式”对“现代生产”凸显了交战双方的实力悬殊,即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说明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作用的两面性,“延缓了革命”凸显的是其积极影响,即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革命”指出了其局限性,即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
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
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
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材料四?“诸君试看日本国,土地不过我中国两省多,人民亦不过我中国两省多。四十多年以前亦是一个最小、最穷、最弱之国,自明治维新以后,俨然称为列强。全球上能成为列强者,不过六、七国,而日本俨然是六、七国中之一国。他是用何种方法,始能如此?亦只是用开放主义。”
——孙中山
(1)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3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指出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2分)你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孙中山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3分)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的角度回答。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2)学习规模大,领域广;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极端西化。(6分)
(3)客观原因:中国封建势力强大;(1分)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1分)
要义: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1分)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1分)
(4)经验:实行开放主义。(1分)
启示:开放是国家的强盛与进步的重要途径;开放是多方面的;开放与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任意两点即可。2分)
本题解析:
(1)由于描述者的阶级立场不同,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看法不同。第二小问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论证要严谨,论据需充分。观点一“农民跪在地上等候地主宣读法令”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的角度回答;观点二“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观点三“农民……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等角度回答。
(2)依据材料二,“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反映了日本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学习有侧重点;“反对极端西化”等。
(3)注意题干要求是回答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帝国主义的破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等。第二小问考查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4)根据材料四回答,孙中山认为日本“用开放主义”获得明治维新的成功。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切记脱离材料,必须围绕开放与国家强盛的关系等方面回答。
点评:近代中日俄三大改革的相同点有:背景相同,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目的相同,都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途径相同,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内容相同,都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影响相同, 都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进程; 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地方自治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只是在它之外又增加了一套机构。政府当局与城市杜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大部分省长继续把自己当做“全省的主人”,不尊重城市杜马的权利。
材料二
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的插图:法庭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
(2)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3)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中,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 ?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政治体制改革后城市和地方的实际权力仍控制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材料二反映了司法制度改革后农民仍受到不公正待遇。
(2)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废除原来按照等级进行审理的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3)农民从法律上成了自由人。主要依据: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守。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人们认识到俄国
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农奴制的落后性,故B项正确;ACD项是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原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B。
考点:克里米亚战争
点评: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局部的国际性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各有其如意算盘,但战争结局是俄国战败,这说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是无法抗衡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社会的矛盾,证明了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