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20-01-28 22:44:4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俺答汗主动与明朝言和修好,并接受明朝的册封。这(?)
A.体现了当时边地与内地经济的依赖关系
B.表明俺答汗企图利用明朝牵制瓦刺
C.表明他希望促进双方人民的交流
D.反映了明朝疆域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俺答汗与明朝修好,反映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依存关系,表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俞可平在《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说:“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构成这些框架的内容有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 民主共和政体 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③不对,民主共和政体属于政体范畴,不属于具体的制度建设。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的单项选择题,通常是在题干中列出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题肢;然后将题肢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在四个以上,且多属同类系列知识或专题知识。该题型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历史线索或知识体系的认识把握程度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被称为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的科学成果是
①细胞学说
②进化论
③量子论的提出
④能量守恒定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兵部下设机构)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威权震主。身死未几,遂遭削夺,并籍其家,子孙皆不保云。
——摘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海瑞评说:“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明神宗实录》也说“识者谓,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居正的主要政绩。(9分)
(2)张居正的人生结局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颇具代表性,简要分析其结局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巩固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经济改革,增加政府收入;整顿吏治。(9分)
(2)触动权贵利益;依附于皇权;法律制度不健全(人治而非法治);个人性格。(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1)第一问,此问题首先考查学生的古文翻译能力,其次考查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入手分析。材料中的“十年来海内肃清”表明他的改革巩固了边防。“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表明国库充实。“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威权震主。身死未几,遂遭削夺,并籍其家,子孙皆不保云”表明明朝中后期的权臣专权现象得到整治,所以学生可依据材料的这些内容来整理成文。
(2)第二问,首先从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入手分析,他的改革从政治与经济上都触动了权贵的利益,改革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根本利益,所以是会遭到他们的反对的。其次从改革的背景分析,明朝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所以国家的腐朽与衰亡是必然,改革也只能是一时的减缓其衰亡的速度而已。材料二中的“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表明张居正的性格也是其如此结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