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8 22:41:26
1、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
A.大地主的特权问题?
B.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中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对变法的结论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据材料二分析其所持态度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反对。实行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等措施,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2)肯定,因为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改革,目的是为变法造舆论。
(3)观点:变法帮了腐败的忙。(意思相近即可)第一种答案:不正确。因为评价改革要放到当时特定的时代中去,从当时来看,变法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于腐败,这不是王安石变法本身造成的,腐败的根源是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决定的。第二种答案:有一定道理。因为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现象,危害百姓的利益,引起人民的反抗,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按下图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
A.王安石变法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在其变法时提出变法的口号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即可判断出最符合的是王安石变法,其他的选项并没有彻底得与传统制度决裂。
考点:宋朝的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 收入(单位:贯) | 支出(单位:贯) |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 15085万余 | 12677万余 |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 12625万余 | “所出无余” |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 11613万余 | 13186万余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收入逐年下降,支出逐年上升,故答案选择A项。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4)“三冗”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危机)。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迭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1)北宋“积贫”的原因,除了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了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肯定的说法,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另一种是否定的说法,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的一种意见,予以评述。
?
参考答案:(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成效: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