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2 02:37:34
1、判断题
(08-09上临沂市高二期末考试样题28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简明学制图
注①: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
注②: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属于社会基层的地方官学
材料二?癸卯学制图(1904年颁)?材料三?壬子癸丑学制图(1912年--1913年颁)?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学制的特点。(3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癸卯学制具有什么突出的时代特点? (2分)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3分)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壬子癸丑学制又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各有何进步作用? (6分)
参考答案:(14分)
(1)①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有从中央官学到地方官学的学校体系;封建政府对学校教育控制严格);②学校教育重视以儒家伦理道德约束学生(以儒学教育为核心);③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封建官僚(如答官僚贵族子弟享有教育特权、学校教育重文轻理、忽视科技教育等也可给分。)(3分)
(2)时代特点:建立近代学制;引进西学(注重实业教育)。(2分)
社会原因:西学的传播;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3)①学年大大缩短。有利于青年一代尽快成才。②重视师范教育。为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③取消儒家经学课(加强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训练)。有利于打破儒家思想的束缚(培养民主平等观念,培养科学知识与技能)。④女子教育纳入学制。有利于提高妇女地位(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实现男女平等)。(答对一个变化(1分)与作用(1分)各得2分,该问得分不超过6分。)
本题解析:
本题的考察重点是对文字图表的处理能力,但学生能否把握历史时代的阶段特征、原因是本题考察的另一关键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是时(战国),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的教令)。以为地方百里,提封(国内)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买卖粮食)甚贵伤民(士、工、商),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使民适足,贾平则止。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1)概括材料一中李悝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效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张出现的社会背景。(9分)
材料二?“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后又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李鸿章
“其(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故曰:李之受病,在不学无术。故曰: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李鸿章洋务思想的转变与实践。梁启超为什么说李鸿章“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11分)
材料三?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留下“三大经验”:第一条经验是,中国领导人在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工作,……第二条经验是,所有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都以中国特殊国情为基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改革,不像俄罗斯照搬西方经济教条;第三条经验是,政府推广政策时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工作”是什么?并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如何“循序渐进”的?(10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粮食产量;粮食关系国家富裕与社会稳定;应由国家干预市场调节粮价(平籴)。(3分)
效果:使魏国富强,称霸诸侯。(2分)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兼并争霸,战争频繁。(4分)
(2)转变:从自强到求富。(2分)
实践: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建立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2分)
分析:李鸿章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形势下,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只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而未变革封建制度,最终未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7分)
(3)工作: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分)
循序渐进:改革: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行,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从沿海设立经济特区逐步深入内地全方位开放。(8分)
本题解析:(1)原文大意: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产能力的教令,认为土地方圆百里,总共有九万顷,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还有田亩六百万亩,耕耘田地勤奋小心则每亩加收三斗,不勤奋那么也减去三斗。方圆百里土地上的粮食增减一下,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粟。又说买进谷物太贵会伤害士、工、商,太便宜又会伤害农民;士、工、商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离散,农民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国家贫困。因此太贵和太便宜,一定要伤害一方。善于治理国家的,使士、工、商不受到伤害而使农民更加勤勉……因此善于按平价购粮储存的人……使百姓合适满足,粮价平均饥荒的现象就中止了。小饥荒时就发放小熟时所征的赋税,中饥荒就发放中熟时所征的赋税,大饥荒时就发放大熟时所征的赋税,去卖掉它们。所以,即使遇到荒年和水旱灾害,所买进的不贵就不会造成士、工、商离散,用有余的去补充不足的。把它在魏国实行,国家得以富强。据此回答第一小问。并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方面回答第二小问。
(2)根据材料信息“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可知反映了洋务派从创办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从“自强”到“求富”的转变。再根据材料信息“其(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可知梁启超是批评李鸿章等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结合所学,洋务运动虽然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单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3)结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等所学知识,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根据改革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行,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开放从沿海经济特区到沿海港口城市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再到内地回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宋案”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 ]
A、权力之争
B、美日在华的矛盾
C、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D、共和与专制的矛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应是
[? ]
A.顽固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洋务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这表明
[? ]
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