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三)

时间:2020-01-22 02:28:1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该图是1976年发行的邮票“工农兵上大学”系列中的一张,从所学历史知识来分析,这应该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现状(?)

A.文化大革命
B.建国初期
C.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期
D.改革开放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内容。一九七零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学校招生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并确定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所谓“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A正确,故本题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文革时期,虽然政治运动冲击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但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还是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下列各项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有(?)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④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数以千计的孔子学院,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传播。儒学,在当今世界再次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29分)
材料一: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
材料二:伏尔泰(1694-1778年),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又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
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财富观?(6分)
(2)伏尔泰为什么会对孔子的思想推崇备至?(1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儒学对韩国民族精神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1)财富观:重义轻利;安贫乐道。(6分)
(2)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的代表(1分);
他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3分);主张实行的开明君主制(2分)。?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3分);要求人们相互关爱,体现了“博爱”精神(3分);他还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3分)。
(3)集体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8分)


本题解析:(1)答案有点牵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表明孔子并不是单纯地主张人们只要仁、义,甘于平淡,不要利、欲,不求富贵。在孔子看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的合理的欲望,但是要追求富贵必须用正当的手段,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不义而富且贵”是孔子所鄙视的,孔子把他看作是“浮云”。这是从获取富贵的手段上来说的。?
(2)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他吸收儒家思想的某些成分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如孔子思想核心是“仁”,要求人们相互关爱,体现了“博爱”精神;他还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3)注意材料信息“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得出结论。
点评: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韩非子?有度》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
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慕尼黑协定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B.英法与德国成为同一阵营的侵略者
C.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已发展到了顶点
D.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民族矛盾尖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重要表现,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十分容易选择了。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2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材料三?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摘编自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私学教育和智者学派的教育产生影响的相同之处。(2分)
(2)宋代书院是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是当时朱熹讲学的地点。根据材料二,指出白鹿洞书院在办学方面的特色。(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日本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就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扩大教育范围,促进教育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传播;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2)传播理学思想;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2分)
(3)特点:政府重视;推行改革;教育与经济发展结合。(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影响:培养人才;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分)
(4)教育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会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要加快社会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4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