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20-01-22 02:04:3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是
①亚洲?②非洲?③拉丁美洲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再认葡萄牙扩张基础史实的能力。注意西班牙主要向西扩张。但要注意特例,西班牙在东方的亚洲侵占了菲律宾;葡萄牙主要向东扩张,但其在拉美侵占了巴西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
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C.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D.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是欧洲甚至是世界霸主,但二战后实力下降,英国大力鼓动欧洲联合,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加入欧共体,材料中“with”和 “of”的区别反映了英国对大国地位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4分)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8分)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外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外国侵略者通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迫使新式交通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列强的入侵);(4分,答对2点即可)
内因:洋务运动的带动;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思想观念守旧。(4分,答对2点即可)
(2)状况:基础差,底子薄,技术落后。(2分,答对2点即可)
措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6分,答对3点即可)
(3)尴尬: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或人力三轮车卷土重来](2分)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到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职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6分,答对3点即可。如果考生只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没有阐释,则各给1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清末民国时期,新式的交通工具和传统的交通工具并行于世的现象;结合近代中国的国情,及所学近代中国交通工具更新的原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外因方面,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外国列强的入侵客观上促进新式交通建设的兴起。内因方面,清末洋务运动的推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民国的成立等。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还是水平问题啊”等关键词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发展工业而采取的措施有: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3)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可以得出“尴尬”指的是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第二小问可依据材料中的“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知识,城市国企改革,使下岗工人的增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工作;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有矛盾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惘
D.知之为知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政治方面,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答案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政府,他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
B.局部的中央集权制开始取代分封制
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D.郡县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的题眼在于“背景”,韩非子的生卒时间是(约前281年-前233年),而商鞅变法的时间是(约前356年-前350年),秦始皇发动兼并六国的战争是公元前230年,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是秦统一后,即公元前221年以后。所以能与韩非子提出主张的时间对应的只能是B。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