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时间:2020-01-22 01:47:2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是
A?黄帝   B?孔子    C?老子    D?周公



2、判断题  《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
C.戊戌变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3、判断题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三?江户时代(1603—1867年)的日本是以儒学代替以前的佛教作为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汉学是日本西洋学发达的起点。这里所说的“汉学”,包括以儒家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的学问和技术方面的学问两个方面。……中国儒学在日本不像在中国那样拥有社会基础,而且没有同科举结合,所以,它一开始就作为思索的学问而发展,而且平行地存在着几种学说。
——伊田嘉家《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
请回答:
(1)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4分)。
(2)概括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说明莱布尼茨为何推崇中国儒学文化(2分)?伏尔泰当时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4)依据材料三,说明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2分)站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21世纪,中外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儒家文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请你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立场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3分)



4、判断题  下图反映了我国第一批喷气式飞机诞生的场景, 小明同学为这幅照片拟了四个标题,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B.公私合营高潮的到来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国有企业的蓬勃发展



5、判断题  文史学者宋元彬在日记《红尘冷眼》中说:“(某日)晚,参加(浙江省政协丽水调研活动)文教专业组,听取丽水县文教方面负责人之报告,报告扫盲工作者谓经过八昼夜的苦战,扫了五万文盲,每人认识了一千五百字。”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科教兴国”战略正在落到实处
B.“教育革命”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
C.大跃进运动波及文化教育领域
D.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收获成效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