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20-01-22 01:47:2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读《欧洲共同体》图,其中不属于欧共体首创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逆向型选择题。欧共体首创国是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图中的①是英国(1973年加入),②是法国,③是联邦德国,④是荷兰。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56年,中共在“八大”上提出当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封建制度已被推翻
C.国内处于和平建设时期
D.开始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因果关系题。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因此,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底,北京中国银行鉴于“女子心思细密”,“女子俸给可低于男子”,而且女子不像男子有“派别关系”,“不致见异思迁”,因此最先在银行中使用女子司帐,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材料二? 1923年的北京高师民意测验中,家庭旧制被列为应改革的不良风俗与习惯的首位。
——据江沛《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
请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其经济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中“家庭旧制”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它“被列为应改革的不良风俗与习惯的首位”的主要原因。(4分)
(3)依据材料,概括说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我国沿海城市文化观念变化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1)现象:妇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原因:经济上,近代经济的发展,为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内容:①男女地位不平等;②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等。(2分,答出1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原因:①家庭旧制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②不利于妇女解放;
(2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特点:变化深刻。(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说明:已经触及社会理论和家庭制度。(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选修部分(第29、30两题只能任选一题做,1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国近代史 》上说:“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何时?它产生的条件有哪些?(4分)
(2)中国民族工业主要分布于哪些地区?有哪些著名的民族资本企业?(4分)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什么?(2分)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1)19世纪60、70年代;(1分)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瓦解中国的封建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条件;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诱导作用;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近代企业。(3分)(2)主要分布在上海、天津、广东等沿海地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4分)(3)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这两重性。(2分)因为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因此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侵略和压迫的革命要求,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这些势力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因此他又具有妥协性。(4分)


本题解析:(1)此题比较简单。中国的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60到70年代,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需要记住。一是外资的刺激,二是洋务运动企业的诱导,三是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2)中国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瓦解比较早的通商口岸等沿海地区,主要代表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3)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既有依赖的一面,又有反抗的一面,因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发展。严酷的环境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呈现出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局面。在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是衰落萎缩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一战期间,日本出兵山东,控制胶济铁路,占领青岛,其实质目的是
A.对德宣战,维护协约国的利益
B.帮助中国夺回山东的主权
C.乘机占领山东,扩大在华的势力
D.要挟袁世凯同意二十一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要准确把握“实质目的”的含义,它往往与根本目的连在一起,是不易被人觉察到的目的。只要把握住了,本题可以直接选出。只要知道A项是借口,B、D两项是知识性的错误,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