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2 01:39:50
1、判断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其中不包括(?)
A.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B.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等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
C.人们的流行语言发生变化
D.金钱至上成为人们的思想指导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下列哪一会议上制定通过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夏州都督窦静以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教,……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生变,犯我王略。莫若因其破亡之余,施以望外之恩,假以王候之号,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水保边塞。”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直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魏徽以为:“突阙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藩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武帝不从。后二十余年,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此前事之明鉴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阙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普民。选其酋长,使人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窦静与魏微在对待“降唐者”的安置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其理由分别是什么?
(2)温彦搏与上述人物的主张又有什么不同?其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句)
(3)对于上述人物对待少数民族问题的不同主张应如何正确评价?
参考答案:(1)窦静主张将突厥人分而治之。理由是突厥野蛮,不能用刑法、仁义、理教来管理。另外,可以借分而治之,保证边境的安全。魏征主张将突厥逐出塞外,以绝后患。理由是汉与匈奴民族杂居的历史教训。(2)保证突厥完整;尊重其社会习俗;将其首领调人京师,便于控制。天子受命管理一切不应抛弃已经投降的突厥,突厥族可以教化。(3)窦静、魏征只看到了少数民族落后的一面,其主张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温彦博的主张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密切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边陲地区的统治。
本题解析:此题的关键是读懂文句的含义。文中所述的内容是对突厥投降后如何处置的问题,窦静、温彦博、魏徽三人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回答评价题时,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肯定其正义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的一面,否定其局限性的一面。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这反映了“第四媒介”改变了人们的(? )
A.学习方式
B.办公模式
C.娱乐途径
D.经济生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第四媒介”指互联网,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由于其具有传播信息量大,高度互动,双向传受的功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再依据材料可知,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方面,所以D正确;A、B、C材料没有体现;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郑官应(1842-1923,又名郑观应)的一生是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的,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他认为要把中华民族从危亡中拯救出来,就必需承认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一个三千来未有大变局,因此中国也需要变。他认定要与资本主义列强抗衡,就“不得不亟思控制,因变达权”。他呈给光绪的《盛世危言》的自序写道:“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摘编自汪熙《论郑官应》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材料二?郑官应指出,那些西洋人恃以雄峙海外的科学技术是“积数百年研究之功始得,一旦贯通其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偶然矣”。由此而提出组织力量译述西学,设学堂培养人才的建议。其次,他把西学分为天学、地学、人学三部分。所谓“人学”,既包括语言、文字,也包括一切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由此得出的逻辑的结论,就是学习西学不仅是学习“长技”,而且要学习西方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郑官应说“欲强国先富国,欲富国先富民,而富民之道则不外以实业为总枢,欧美各国历史昭昭可考。”即要抵御外国的侵略就必须民富,而民富又必须国强来保护;要民富、国强则必须改革政治,削减君权,实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他认为专制政体对外已丧失御侮的力量,对内也不具有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能力。
——摘编自汪熙《论郑官应》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官应对中国时局以及对西学的认识。(8分)
(2)郑官应的思想在当时很有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7分)
参考答案:(1)认为中国出于变局,需变革政治和经济才能与西方抗衡,中国只有实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制才能强国,才能富国富民。他打破了对西方的狭隘认识和理解,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长技”,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和思想。。这些认识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当时的历史潮流,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对西学的估价和对它的含义的理解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在当时也是独具胆识的。(8分)
(2)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相继展开。(7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中国面临着一个三千来未有的大变局,因此中国也需要变。他认定要与资本主义列强抗衡,就“不得不亟思控制,因变达权”。”可以看出郑观应主张变革制度,抵抗西方的侵略,挽救民族危机。这种思想与洋务运动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性,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郑观应为代表的维新思潮是在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挽救国家的一种探索,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的发展而逐渐的完善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维新变法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