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2 01:38:21
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论语·雍也》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刚、毅、木、讷,近于仁。
——《论语·子路》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而成仁。
——《论语·卫灵公》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子路》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评价材料中孔子对“仁”的论述及其“仁”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形成的影响。(12分)
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文字在400字以内。
2、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判断政体好坏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利于立法者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共同点,并谈谈两人观点对当今政治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3、判断题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
A.孔子
B.墨子
C.普罗泰格拉
D.亚里士多德
4、判断题 下列哲学观点,属于亚里士多德的是
A.理念先于物质存在
B.人的学习过程就是回忆过程
C.感觉世界是完美的
D.理念世界在客观上并不存在
5、判断题 亚里士多德研究领域中没有涉及到的有?(?)
A.生物学
B.物理学
C.哲学
D.近代天文学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