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2 01:16:55
1、判断题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学者提出此观点的依据不包括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世贸组织的建立
D.两极格局的解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该学者认为: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人类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A、C、D都是推动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B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后,各大洲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19世纪50—60年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初,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成型。到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它已变成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真正的世界大市场。
材料二?“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
材料三 ?现代世界的经济现象?
海地人用泥土做饼充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导致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三个重要史实。(3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4分)
(3)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什么现象?(2分)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3分)
(2)克林顿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分)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造成贫富悬殊,要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2分)
(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发达国家拥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重视科技,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分,围绕上述几点,意思相近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图1?图2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何历史作用?(6分)
(2)1924年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这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2分)
(3)材料二反映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提出了什么具体的革命理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哪次会议确定其为党的指导思想?(4分)
(4)材料三反映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哪一重大理论的发展过程?其中用什么构想成功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4分)
参考答案:(1)资本主义发展或答民主。(2分)三民主义。(2分)作用:为辛亥革命提供理论指导;(2分)
(2)新三民主义(2分)
(3)工农武装割据(或答星火燎原、农村包围城市)理论。(2分)1945年中共七大。(2分)
(4)邓小平理论。(2分)“一国两制”(2分)。
本题解析:本题整体的难度比较低,基本上属于教材内容的识记。
(1)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此时资本主义属于上升时期,所以“世界潮流”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或答民主,结合教材的知识,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一思想历史作用可以从之后的辛亥革命、民主革命去分析。(2)根据教材的说明,1924年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3)结合图片反映的时间信息,材料二反映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4)根据图片的人物,反映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其中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民多”的利弊(8分)
材料一: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从,所欲而必遂。?
——[明]《叶适集》卷二
材料二:(乾隆帝说)……升平日久,户口日滋,物价腾涌,势所必然。……然天地所生之物止有此数,昔以十人食之,今以百千人食之,米安得不贵?米既贵,诸物安得不贵?游手好闲僧道之流,且借此以糊口,设尽驱之力田,言之易而行之难,安得许多田与之乎?……为今之计,补偏救弊之不暇,实无一劳永逸之法也。
——《国朝官史续编·圣制节俭论》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明初提倡“民多”有哪些益处?(2分)
(2)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2分)乾隆帝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人口问题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1)增加税收和增强军事实力。(2分)
(2)人多地少,物价上涨。(2分)不完全正确。因为乾隆帝只看到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没有意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并在实际上阻碍其发展。(2分)
(3)在封建社会某些特定条件下,人口的增长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一种历史表象;但人口的骤增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应控制人口合理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用地,以调控人口与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平衡。(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探讨人口多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结合材料分析即可。(2)问关键在于归纳出乾隆皇帝的观点:人口增长造成了物价上涨。其观点并不完全正确。(3)问一定要结合材料,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分析人口问题,真正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949、1972、1992年分别形成了三次建交高潮。下列史实与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的是?(?)
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崩溃
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多哈会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