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2 01:06:10
1、判断题 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社会危机,其根源有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②不抑兼并的政策
③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
④经济停滞不前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判断题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3、判断题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
A.背诵诗赋词章
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D.依靠“恩荫”
4、选择题 对王安石均输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
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
③增加了政府收入
④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
⑤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5、判断题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由此可见,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无奈?②对北宋王朝的讽喻?③对理想社会的向往?④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