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20-01-22 00:39:1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该图是1949~2008年新中国建交新增情况曲线图。其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中日正式建交
C.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D.我国积极展开多边外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面是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示意图(单位:万吨),造成以下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  )。

A.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D.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是在“文革”时期实行的,与题中时间“1958~1965年”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际统治地域和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往往不能对等。这也就构成传统上,中国天下观念所涵盖的地域的无限扩大。虽然说,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域有限,但是,天下都要尊天子。由于尊天子,才导致天子在礼节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就是在政治文化上而言,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中国自秦统一以来,天下观念得以从政治上实现。而在此之前,“天下”观念就已经根深蒂固。正如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当时所谓‘王天下’,实即等于现代人理想中的创建世界政府。”“这个理想,中国人自谓在秦代的统一六国而实现完成了。……因此,他们常有的一个‘天下观念’超乎于国家观念之上。他们常愿超越国家的疆界,来行道于天下,来求天下太平。”
——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
材料二:除了让外使驻京、成立总理衙门专司外交及应用国际公法之外,遣使驻外也是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并无遣使驻外的规则……但在西方及西方为主的近代国际社会,遣使驻外是外交惯例,也是需要。自西力东渐后,外人不断催促清廷派遣驻外使节驻在外国,希望能有进一步的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清政府碍于体制及成例,一直推延。但到了后来,由于形势所迫及列强的压力,中国不得不派遣赴外使节,于是,中国在形式上可以说是正式加入了近代的国际社会。
——梁伯华《近代中国在世界的崛起》
材料三: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困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在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 (2分)“天下观念”形成的体制保障是什么?(2分)“天下观念”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 “模式”是怎样的?(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较,清朝末年中国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加入近代国际社会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2分)简析两个时代与世界的融合出现不同状况的原因。(12分)


参考答案:(1)实质:礼仪上的、政治理想上的天下观念(2分)
体制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理念:夷夏观念下的朝贡外交(或礼番外交)。(2分)
(2)变化: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下国家”(或天朝上国、或夷夏观念)意识,转向学习西方,并
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对外交往理念(或能平等对外交往)。(2分)
原因:
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2分)
②西方国家要求清政府改变外交体制;(2分)
③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近代外交体制,主动求变。(2分)
(3)共同意识:都意识到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搞建设不行;
都主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国家发展。(2分)
不同原因:
毛泽东时代没有融入世界的因素:
①国际上处于两极格局下(或“冷战”),美苏激烈斗争,世界局势紧张;(2分)
②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2分)
③中国国内“左”倾错误的发展。(2分)
邓小平时代融入世界的因素: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起形成的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2分)
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改革开放;(2分)
③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迅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75年3月5日)目前生产的形势怎么样?农业还比较好一点,……工业方面,现有的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去年一年,工业生产的情况是不好的。
(1975年8月18日)我对工业发展的有关问题讲几点意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整顿企业管理秩序。……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关键是建立责任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1975年9月26日)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1975年9月27日)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农业要整顿,工业要整顿,文艺政策要调整,调整其实也是整顿。要通过整顿……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1984年10月10日)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次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2: 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5.l%,农业增长4.6%。这种状况表明整顿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摘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
要求:内容应包括全面整顿的背景、目的、措施和意义。评述应成文,无须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参考答案:评述要点:背景:“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提出全面整顿。
目的: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措施:整顿企业管理秩序,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调动积极性;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加强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
意义: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是1978年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和历史思维及表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按照评述指向,概括题目的有效信息。同时,要有历史感,紧密联系“文革”动乱中中国的局势及教材有关论述进行评述。有关整顿的措施比较分散,分别从企业管理、分配、引进设备、科研和教育等方面对材料进行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中国近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3.会亲(即订婚)
4.请假(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1)依据材料指出民国初年新式婚姻较旧式婚姻的进步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1)不同:观念: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材料概括、处理与分析能力。这种题型要细心留意材料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物、事件等信息,要坚持紧扣材料,论从史出的原则,从材料中提取要点,把它放在跟教材相吻合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