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2 00:39:13
1、判断题 历史上,中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
材料二?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2) 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趋势。(9分)
材料三?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6分)
参考答案:
(1)新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 (2分) 。
不同点: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主义。(2分)。?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2分)
(2)依据:进步的历史观。(或“事物是发展的观点”。)(2分)
佐证: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 限制君权,以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众治”、 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等皆可。)(3分)
特点:一方面理学逐渐走向极端(或“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2分)。另一方面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2分) 。
(3)区别:材料三中的“理性”指独立思考与自主的精神;材料一中“理”的实质是封建等级秩序。(2分)发展之处:提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2分) 根源: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小问一定要答出宋明理学不同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即哲学化、思辨化。关于两派的不同观点,要从“本原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第(2)小问的“依据”要紧抓材料二,从中悟出“发展”的特性来。“佐证”要突出“发展”、“变化”的特性。“趋势”要从新旧两个方面入手。第(3)小问的“区别”只要回答各自的含义即可。“发展”要从“国家理性构建”的角度回答,“根源”要从经济方面思考。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但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对当今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属于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试题的命制一是侧重儒学发展的阶段性,二是各埋藏儒学演变的新内容及其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
A.“新政”只是骗局,没有真正实行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人民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目的和实质,即为维护其腐朽的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政策调整,其结果不仅没有摆脱内外危机,反而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这就是“新政"破产的根本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所产生的作用不包括(?)
A.推动了法国和德国的和解
B.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C.加强了成员国的经济和政治联系
D.使欧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共同体的成立,有利于各国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加强联系,但世界经济政治的中心仍然不在欧洲。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公共汽车在中国运行较晚,最早出现公共汽车上路的城市是
A.上海
B.北京
C.广州
D.南京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
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
现象是()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由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得知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百家争鸣。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