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五)

时间:2020-01-22 00:21:2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
A.风俗  
B.贡赋   
C.秩序    
D.礼仪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儒家认为确立礼是国家的躯干,认为杀害有礼者,就是在戕害国家躯体,制造祸端。那么对于一国而言,“礼”即是国家的统治秩序。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王阳明问弟子:“什么是天地的心?”弟子说:“人是天地的心。”又问:“什么是人的心?”弟子说:“只是一个灵明。”王阳明解释说:“我的灵明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这表明王阳明
A.提出质疑权威的民主观点
B.认为人心是世界的中心
C.提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D.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王阳明的思想。 根据王守仁的观点,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强调个人意志、愿望是决定性的东西,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相一致,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主张。(2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出现了哪些变化?(5分)
材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3)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6分)
材料三、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4)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7分)


参考答案:
(1)民本、仁政;(2分)
(2)变化:汉朝,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宋朝,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建立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官方哲学。(5分)
(3)态度:利用儒家思想。意图:宣传维新思想;减少变法阻力。(6分)
(4)态度:全盘否定传统儒家。作用:维护共和政体;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7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识记和理解。需要结合阅读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信息归纳出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由“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其心,斯得民矣。”等言论可看出孟子特别强调民心的重要性,由此归纳出其仁政的思想主张。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考点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从内容上考查了儒家思想在汉、宋时期的发展,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朝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是董仲舒,他吸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提出了新儒家;宋朝儒家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理学,朱熹是集大成者。
(3)本题考查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第一问需要阅读材料归纳出答案,第二问需要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形成结论。“孔子为改制教主”,“知大圣之改制”,“尊崇教主”,等信息可以看出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作为变法改制的工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分析出,他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资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所以需要儒家思想来宣传变法,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4)本题以陈独秀的主张为突破口考查了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的地位。材料中的“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等信息可看出陈独秀对儒家思想持全盘否定态度;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可归纳出陈独秀主张的进步作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庄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民贵君轻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清代思想家戴震认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又说“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其思想旨在
A.抨击程朱理学
B.宣传民本思想
C.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D.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中“后儒以理杀人”是对理学的批判,“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则反对理学对人们思想以及情感的束缚,所以其思想旨在抨击程朱理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