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时间:2020-01-17 02:21:4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 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心学强调“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理学和心学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依此分析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的说法均是片面的。
考点:陆王心学
点评: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只要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克服私欲,就能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的损失却只字未提。这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是(   )
A.“仁”
B.无为
C.有教无类
D.对鬼神敬而远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关注是否“伤人”而不关心财产损失情况,这明显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的“仁”的思想。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判断题:正确与错误分别用“A”和“B”表示)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天人感应”理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朱熹发展儒家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属于封建伦理道德,故本题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此段属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言论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材料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皆有仁的端倪,同理而言也都有礼、义、智的端倪。正因为人心有这样的端倪,所以人性都是善的。也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修养工夫就是要寻求本心的善,只要挖掘出内心深处仁的端倪,仁德就会到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的学说与孔子相比,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圆融的程度,所有论点都相辅相成,互为依据与结论。而孟子的“四端”说,就是孟子所有学说的理论依据。因此选择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所示思想家应是

思想家
基本主张

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依据材料“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可知应是道家的主张,故应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诸子思想?道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