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4 04:58:11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宗《中国大历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6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2分)。
材料二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 宋代 | 明代 |
51人 | 267人 | 36000人 |
参考答案:(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6分)
地位: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分)
(2)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封建礼教观念不强)。宋明理学发展,强调三纲五常;明清统治者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6分)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李贽的“异端”之学),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4分)民生问题是当前 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纵观民生问题的各种看法,有利于以史为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孟子·离娄篇》
材料二:商贾贸负贩之不可缺也,……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敌国之财皆吾财也。……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三: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孙中山(1924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4分)
(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的什么观点?根据材料二概括其目的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孙中山认为应如何实现民生主义?(4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1)治国之道:仁政(2分) 社会现实:礼崩乐坏或诸侯混战民不聊生(2分)
(2)观点:工商皆本(2分) 目的:利国惠民,实现仁政(2分)
(3)理解:全体国民安享幸福(2分) 方式:平均地权,节制资本(2分)
(4)主要途径:以民(人)为本; 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国民平等(合理即可)(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君不乡(向往)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后一问联系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回答即可,分裂割据,礼崩乐坏,诸侯混战,民不聊生。
第(2)问,从材料中“商贾贸负贩之不可缺也”,说明了发展商业重要性,体现了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的思想观点。材料中“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说明商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利国利民,体现仁政。
第(3)问,“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可知,孙中山要实现共同富裕;联系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回答即可,从材料中“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 孙中山要通过提倡实业的方式实现国家富强。
第(4)问,此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综合思想材料,说明实现的总体途径。协调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健全民主法治,稳定政局;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政策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下列哪项是孟子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
A.“为政以德”
B.“节用而爱人”
C.关心爱护百姓
D.人民比国君重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日本学者福泽渝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摘编自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在李贽的时代“无法孕育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以欧洲和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为例来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12分)
参考答案:【18分】
(1)原因: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6分)
(2)欧洲近代化历程:先是思想启蒙,继而是制度建设(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最后是通过工业革命,最终完成近代化。(6分)
中国近代化历程:先由器物阶段(洋务运动)开始,再到变革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后是思想观念革新(新文化运动),结果未能真正实现近代化。(6分)
本题解析:(1)李贽的时代“无法孕育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 是指李贽思想没能像西方人文精神那样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从当时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分析原因,政治上中国君主专制统治加强,而西方君主专制力量薄弱;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思想上中国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冲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
(2)注意材料信息“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说明作者认为西方近代化的历程是思想——制度——器物,结合史实,西方先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思想启蒙,继而是制度建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最后是通过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而中国近代化则是器物——制度——思想,先由器物阶段(洋务运动)开始,再到变革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后是思想观念革新(新文化运动),结果未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说明:白鹿洞书院创于南唐,因朱熹和陆九渊在此讲学而得盛名,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重要文化摇篮之一。雅典学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讲学机构,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画面正中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正针锋相对的辫论,围绕着倾听两位哲人争论的是为数众多的各派古希腊知名学者。
比较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图片中所反映的学术活动的信息并作相关说明。
参考答案:信息一:都体现出尊重知识(或尊重教育或教育发达)的特点。(4分)
说明:前者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集中地,是古代官办学校的补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摇篮地之一;后者体现古希腊私人教育的发展,是古希腊研习知识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所。(8分)
信息二:前者主要是宣扬封建统治思想或文化,后者成为西方奴隶制时代民主思想的摇篮。(4分)
说明:前者主要传播封建理学和心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后者主要是宣扬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8分)
信息三:前者体现出思想的日渐相对单一僵化,后者体现出思想多元与独立。(4分)
说明:前者与封建纲常伦理结合,成为束缚人心维护统治的手段,后者丰富了各派思想内涵,激发了多元思想创新,带动了社会风气自由开放。(8分)
(以上信息和说明任答2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相应给分。注意:比较说明信息即可谈不同点也可谈相同点。)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信息的获取,可将中西方的教育进行教育,可从教育的内容、目的、作用以及特点等方面去比较,说明从原因、作用、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考点:古代中西方思想·中西方教育·中西方教育的比较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