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4 04:34:54
1、判断题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重大史实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礼,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B正确;唐胥铁路开通于19世纪80年代,A错误;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C错误;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发表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D错误。
点评:该题考查内容非常广泛: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报刊业的繁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社会习俗的变化等。准确识记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是解题的钥匙。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明朝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不理朝政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海瑞规劝皇帝应该体察民情,勤理政务,履行皇帝应有的职责,体现了儒家学说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感,因此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A B两项的表述与材料无关,D表述不合史实。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一首在台湾非常流行的校园民谣唱道:“一样的血统,在一样文化中生活。数十年手足分离的乡愁,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分左右?”可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国宣布采用“和平统一”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最早出现在
A.《中美联合公报》
B.《告台湾同胞书》
C.“一国两制”构想
D.“九二共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关于阐述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一国”是指统一的 ,两制是指在 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九二共识”是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中国原则”。因此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15年,英国土地贵族控制的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而因为麦价很少高过80先令,一般都在50~60先令之间,所以“谷物法”一直是起作用的。
——夏炎德《欧美经济史》
材料二?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从17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条例”到1815年颁行的“谷物法”都体现了这一政策。但到19世纪前半期,强大的英国工业已经不再需要国家来保护了,相反的,这个政策只能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因而不利于英国工业的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后,上台掌权的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们便开始了争取废除一系列重商主义法律的斗争,到1846年终于迫使议会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条例”也在1849年被取消了。在1846~1849年间,议会又取消了200种左右的商品进口税。
——吴子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谷物法”废除后,外国农产品大量涌入英国市场,使英国农场主受到外国廉价粮食竞争的严重威胁,但英国农业仍然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逐步建立起来,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各种农业机器陆续出现,并开始使用化学肥料,在推广优良畜种、增加种植品种、改进排水方法等方面也都有进展。1850—1870年间,英国农业产量增加一倍。
——刘淑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请完成: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的原因。(2分)
(2)从材料二看,“谷物法”的废除表明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谷物法”废除后英国农业发展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保护土地贵族的利益;保护国内市场。
(2)变化:从重商主义政策发展到自由贸易政策。
原因:“谷物法”阻碍了商品流通,不利于工业的发展;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3)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建立资本主义大农场;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本题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对第(1)问来说,“谷物法”颁布的时间和材料二明确提出的重商主义政策是答题的关键,因为发生于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其所保护的是大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的利益;第(2)问所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贸易政策的变化,根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判断,此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回答第(3)问时,可根据材料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变化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这是源自希腊先哲对人生的体味。依据材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忧心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的“人”的危机。在他去世10年之后,苏格拉底诞生。
(1)以苏格拉底的思想为例,简述面对“人”的危机,东西方两位哲人的主张中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康德的自由概念是纯然内省的①,是以自由作为道德的最高根据②,康德的“自我立法作为自由③”这个思想直接来自卢梭。对卢梭来说,既然人生而自由④,符合人性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人自己统治自己,使每个人服从自己参与共同制定的法律,这就是“公意”;服从公意、服从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法律,就是自由⑤。从卢梭到康德是把自由是服从集体自我立法的公意⑥改成自由是来自个人自我立法的自律⑦的过程。
摘引自张盾《“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
(2)理解材料中的划线句子,其中涉及到卢梭对自由的论述的是?
(写出序号,要求完整准确。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康德为代表的启蒙思想的进步性。(8分)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共同设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来自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有损于此目的,人民就有权予以变更或废除,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用以组织其权利的方式,必须使人民认为只有如此才最能臻于安全和幸福”。
(3)为了建立和巩固人们共同的政府,18世纪的北美人民做出了怎样的努力?(8分)
参考答案:(1)关注人的问题;重视道德修养;重视知识与教育。(3分)
(2)③④⑤⑥ (2分);
批判锋芒指向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2分);倡导理性、科学,推动资本主义发展(2分);继承和弘扬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具有更彻底更鲜明的政治色彩(2分);欧洲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人类生活创造宝贵精神财富(2分)。
(3)发表《独立宣言》,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制定1787年宪法,依据联邦制原则、民主原则和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新型共和国;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了公民若干自由权。(8分)
本题解析:(1)注意比较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主张,两人都关注人的问题;重视道德修养;重视知识与教育。
(2)注意分析材料,①②涉及到康德而非卢梭对自由的论述,因此可以排除;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启蒙运动的意义。
(3)注意题干的时间和空间限定词“18世纪的北美人民”,结合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史实回答。
点评:综合型材料题这类题目是最常见的,往往是叙述证论、读图分析、比较、评析等几种类型重合为一体的综合题。同时又可能是材料、图表、混合型题目。这类题目在高考中最常见,它不仅是学科内的综合,设问的综合,也是跨学科综合的最佳题型。这类题目的特点,题干简明扼要,信息量大,设问小题化,跨度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