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12-14 03:32:0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日:“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毛泽东说:1911年,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现在来看,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文中“思想还有些糊涂”是指混淆了
[? ]
A.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主张
B.旧官僚和立宪派的主张
C.旧官僚和革命派的主张
D.维新派和洋务派的主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

[?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贡献是
[? ]
A.辛亥革命中对袁世凯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B.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武装斗争
C.向共产国际建议实行国共合作
D.领导了北伐战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是时(战国),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的教令)。以为地方百里,提封(国内)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买卖粮食)甚贵伤民(士、工、商),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使民适足,贾平则止。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1)概括材料一中李悝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效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张出现的社会背景。(9分)
材料二?“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后又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李鸿章
“其(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故曰:李之受病,在不学无术。故曰: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李鸿章洋务思想的转变与实践。梁启超为什么说李鸿章“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11分)
材料三?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留下“三大经验”:第一条经验是,中国领导人在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工作,……第二条经验是,所有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都以中国特殊国情为基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改革,不像俄罗斯照搬西方经济教条;第三条经验是,政府推广政策时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工作”是什么?并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如何“循序渐进”的?(10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粮食产量;粮食关系国家富裕与社会稳定;应由国家干预市场调节粮价(平籴)。(3分)
效果:使魏国富强,称霸诸侯。(2分)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兼并争霸,战争频繁。(4分)
(2)转变:从自强到求富。(2分)
实践: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建立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2分)
分析:李鸿章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形势下,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只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而未变革封建制度,最终未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7分)
(3)工作: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分)
循序渐进:改革: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行,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从沿海设立经济特区逐步深入内地全方位开放。(8分)


本题解析:(1)原文大意: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产能力的教令,认为土地方圆百里,总共有九万顷,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还有田亩六百万亩,耕耘田地勤奋小心则每亩加收三斗,不勤奋那么也减去三斗。方圆百里土地上的粮食增减一下,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粟。又说买进谷物太贵会伤害士、工、商,太便宜又会伤害农民;士、工、商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离散,农民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国家贫困。因此太贵和太便宜,一定要伤害一方。善于治理国家的,使士、工、商不受到伤害而使农民更加勤勉……因此善于按平价购粮储存的人……使百姓合适满足,粮价平均饥荒的现象就中止了。小饥荒时就发放小熟时所征的赋税,中饥荒就发放中熟时所征的赋税,大饥荒时就发放大熟时所征的赋税,去卖掉它们。所以,即使遇到荒年和水旱灾害,所买进的不贵就不会造成士、工、商离散,用有余的去补充不足的。把它在魏国实行,国家得以富强。据此回答第一小问。并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方面回答第二小问。
(2)根据材料信息“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可知反映了洋务派从创办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从“自强”到“求富”的转变。再根据材料信息“其(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可知梁启超是批评李鸿章等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结合所学,洋务运动虽然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单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3)结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等所学知识,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根据改革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行,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开放从沿海经济特区到沿海港口城市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再到内地回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