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12-14 03:03:2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纵观国际货币体系100 多年来的演变历史,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国际货币形态更替反映了经济霸权力量转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表
?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过程

体系名称
开始时间
主要特点
国际金本体系
盛行于1880-1914 年
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输入
布雷顿森林体系
开始于1944 年
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牙买加体系
开始于1978 年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延续

材料二?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当1914年英格兰银行宣布停止英镑的黄金兑换时,大英帝国的雄风就一去不复返了。当尼克松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窗口时,美利坚的辉煌业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材料三? 面对美元长期贬值,许多学者提出要藏汇于民,以分摊国家的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 与其藏汇于民,不如藏金于民。任何外汇从长期来看都会对黄金贬值,只是贬值速度不同而已,要想将中国已经创造出的巨大财富实现购买力保值,唯有变外汇储备为黄金白银储备。国际黄金价格波动其实不过是个假象而已,看破了这一层。哪怕它汇率市场掀起千重浪,中国自有万吨黄金作为定海神针。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伦敦和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中1880-1914 年间货币体系的主要特点,分析它在20 世纪30 年代瓦解的历史必然性。20 世纪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1976 年成立的牙买加体系主要特点是什么?
?
(4)面对“金融大战”,材料三著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汇率制度变化从固定走向浮动甚至无序,反映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


参考答案:(1)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美国:利用二战(战争),大发战争财,推动建立和主导战后资本经济体系;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
(2)金币自由铸造使生产和供应不稳定;自由兑换使国际收支不平衡;缺乏国际监督和保障机制。日本、西欧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体系自身存在缺陷。
(3)特点: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继续美元的领导地位和储备货币职能。
(4)观点:“藏金于民”。既反映出世界各国对于稳定货币秩序的渴求,又反映出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和复杂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当今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的是?(?)
A.美国、日本、英国
B.欧盟、美国、日本
C.美国、日本、俄国
D.美国、中国、日本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东晋建立之初,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东晋统治者的政策开明
B.北方南迁流民的开发
C.南渡士族的努力
D.历代经济发展的积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既考查学生的分析材料和把材料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考查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的地理知识,以及学生应明确根本原因是在众多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要解答本题,学生首先应该明确“荆扬”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然后根据东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要求学生明确“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很容易做出判断:统治者的政策开明是此时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故排除A;决定经济发展的应该是生产力的推动,南迁流民不仅为江南开发提供了劳动力,而且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故正确答案应该选择B;士族势力对社会发展在当时起了阻碍的作用,故排除C;而D项只是为东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面左边四幅图片能够反映我国“三大改造”时期历史现象的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新注册的工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
民国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工厂数
17
37
37
50
33
34
29
23
——中华民国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二:1914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棉纺织厂平均纱锭数
?
每厂平均纱锭数
外商企业
51664/厂
华商企业
23686/厂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三:1916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情况(单位:%)
?
年产百万吨以上
年产10万~99万吨
年产1万~9万吨
年产1万吨以下
外商企业
100
88.5
41.1
0
华商企业
0
11.5
59.9
100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四: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的情况(单位:家)
江苏
直隶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奉天
湖北
陕西
黑龙江
广西
其他各省
155
45
42
33
31
20
19
19
3
3
1
0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估计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情况,并简要分析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7分)
(2)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国民族工业当时在其发展上的弱点。(6分)


参考答案:(1)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的作用;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2)民族企业规模小,同外资厂矿相比规模悬殊;以煤矿开采为例,民族工业中的重工业基础薄弱,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极不合理,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及长江流域。


本题解析:本题提供了四则表格材料,解答第(1)问的关键是搞清楚这段时间是公元什么时候。民国二年是公元1913年,民国八年是公元1919年,由此可知是在一战期间,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第(2)问要求归纳其弱点,注意分析要全面。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民族工业与外资企业的规模不同,轻重比例不同。材料四则很明显地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分布状况,要求对数据的分析要细心。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