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王安石变法》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7-11 10:24:1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最终失败。其失败突出说明?
[? ]
A.变法内容不合时宜 ?
B.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 ?
C.北宋王朝政治腐败 ?
D.王安石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减轻农民负担入
D.增加政府财政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之,谓之常平盆。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急.善救灾省者,匆使至给。”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走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无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6分)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
(1)理念:注重安民、养民;政府让利于民;精选训练有素、廉洁的士人执行变法。(6分)
(2)阻力比较大,触动了较多利益集团,未能获得更多的支持;没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过程执行不力,损害了百姓的利益。(9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归纳能力。从材料“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中可以概括归纳出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第一问与材料二中“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知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
材料二?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之前,埃及的教育十分落后,全都是宗教性的,缺乏世俗教育。各地有一些私塾,只教儿童背诵《古兰经》。高等学府是爱兹哈尔清真寺,只开设宗教、语言、伊斯兰教法律等课程。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校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了向这些学校输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他还创办了世俗中学和小学。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一所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2分)王安石对教育进行了怎么样的改革?(4分)
(2)根据材料二,根据阿里教育改革的措施。(6分)
(3)以上两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1)恩荫制度。(2分)
改革措施: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
明法科,专考断案、律令等;太学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受官;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
为儒家经典;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4分,至少答出
任意两点)
(2)措施:建立各类专业学校,为改革和建设培养人才;创办世俗中小学;聘请外国
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选派埃及青年支欧洲留学;开办语言学校;培养翻译人
才。(6分,至少答出任意两点)
(3)王安石教育改革为变法选拔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阿里
教育改革有利于埃及了解世界,加快了埃及及近代化的步伐。(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都用“社会主义”一词来指称王安石的新法。我们可以肯定,一种社会公正和有时甚至是平均主义的理想鼓舞着10-12世纪知识分子与农民中的某些阶层。但同样也显而易见,王安石的目的绝不在于对社会和政权的基础提出质疑。影响他的是一些自由化观念和行政官吏的那种注重实际的思想。······在他看来,单独负担直接赋税和徭役的小农所遭受的事实上的歧视,乃是国家衰败的深刻原因。他认为,一旦改善他们的处境和在分配负担方面恢复一定程度的公平,就有可能更有效地把他们团结在抗击北方帝国的蚕食和入侵的斗争中。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在分配负担方面恢复一定程度的公平”的措施,这样做的效果如何? (5分)
(2)王安石的新法是不是“社会主义”,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作出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5分)


参考答案:(1)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经济措施。(3分)效果: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处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2分)
(2)判断一:不是。(1分)变法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许多均平措施是王安石作为行政官员更注重国家的实际状况的表现。(4分)判断二:是。(1分)变法的基本思想是追求社会公正(或平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照顾到下层民众的利益,整体的出发点是封建国家的强大。(4分)


本题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王安石变法当中有助于社会负担公平的是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均输法等。募役法是通过缴纳一定的货币可以代替赋役的制度,保证了农业生产;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大官僚、大地主的负担数额,有助于社会的公平,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也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2)此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王安石变法当然不是社会主义。变法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并未触动封建私有制,从根本上来说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的。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