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1 10:24:11
1、判断题 “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你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评价:“民以殷盛”过分夸大了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实现了“国以富强”。
(2)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3)理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北宋前期确立了“守内虚外”的策略,“守内”主要是指北宋政府
[? ]
A.加强中央禁军实力
B.加强对百姓的防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对武将的控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付本息。”这项规定是
A.均输法
B.募役法
C.青苗法
D.方田均税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由“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付本息。”可知这是青苗法,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32分)民生一直是古今中外统治者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民生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统治的安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自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924年孙中山《建国纲领》
材料四? 1929年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狂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的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提出的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6分)
(2)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4分)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4分)
(3)与封建统治者相比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民生主张有何发展并指出其思想来源。(8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10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