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四)

时间:2019-07-11 10:11:1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擎。”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
A.工业
B.手工业
C.农业
D.商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
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该材料涉及到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①废井田?②奖励耕织?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生易错选D或A。原因是:不能最大限度地全面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和选项一一对照。
运用排除比较法解题。从材料中归纳,无②项“奖励耕织”内容。根据“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得出“废分封,行县制”,根据“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得出“废井田”,根据“平斗桶权衡丈尺”,得出“统一度量衡”。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图1:北魏文官俑?图2:汉人胡食图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4分)
(2)材料二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4分)
(3)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5分)


参考答案:(1)图1: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2: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趋势:民族融合加强。(4分)
(2)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如迁都洛阳。(4分)
(3)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4分)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1分)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图1北魏文官俑: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2汉人胡食图: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融合加强的趋势。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可以反映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本题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受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受田在当时的作用。(6分)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4分)
(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8分)


参考答案:(1)使秦国强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贫富分化。统一度量衡、货币等。
(2)人口和耕牛;人地比例;官员级别。(任意2点即可)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3)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募役法。
(4)主题:发展经济。侧重点: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本题解析:(1)材料一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商鞅变法的社会影响,将其内容概括出来即可,商鞅变法的经济改革措施材料中已经出现了“废井田,开阡陌”和推行“重农抑商”结合教材内容答题时应将其排除;(2)在充分理解材料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找出三个方面的含义,每一个方面即有一个标准,联想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的措施可以回答出影响;(3) 阅读材料三的内容可以归纳出材料中王安石的主张即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结合王安石变法措施可知其采取了募役法来解决此问题;(4)总结三段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三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民众经济生产与国家安定的关系,但三段材料的侧重点不同即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点评: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三次重大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这三次重要的变法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有明显区别,商鞅变法发生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而孝文帝改革则发生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他是少数民族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也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王安石变法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也得以清晰展现,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王安石推行变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统治的危机,所以这三次改革从性质上来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