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7-11 10:00: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6分)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4分)?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迁出入
农村(县)
市、镇
农村迁入市镇人口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1982-1987
迁出
2076.02
67.99
977.24
32.00
1545.19
74.143
迁入
721.50
23.63
2331.69
76.37
1982-1987
迁出
2310.11
62.48
1279.00
37.50
1671.82
78.48
迁入
590.47
17.30
2822.79
82.70
1990-1995
迁出
1985.55
59.75
1337.43
40.25
1194.71
60.17
迁入
948.55
28.56
2374.02
71.44
1995-2000
迁出
7316.24
58.70
5148.17
41.30
55065.50
68.96
迁入
1710.94
11.85
12728.14
88.15
(2)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4分)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如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6分)


参考答案:(1)消极影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4分)
(2)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剩余劳动力;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使农民从农业、农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民观念的变化;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一点1分,4分)
(3)得: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农村村民自治、民主政治权利的落实。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实行合作化;改革开放,改革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失:大跃时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了农业和农民利益,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各举两个史实即可)(8分)


本题解析:(1)注意一分为二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结合材料信息“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分析消极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
(2)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政治上从民主政治建设、新时期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说明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角度说明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联邦德国成立后,法国政治家戴高乐在演讲中说:“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他认为法德合作?
A.推动了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消除了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标志着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D.奠定了西欧联合的基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史学家指出:“在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趋势的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不可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选择一个世界。”该史学家实际是强调了(?)
A.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居优势
B.全球化进程只有利于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仍控制着发展中国家
D.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故选A。B项错误,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C项说法明显错误,发展中国家已经实现了独立;D项错误,说法绝对化。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和内容限制,特别是内容限制是吸收外来文化。《春秋繁露》 主要吸收阴阳、道家、法家思想形成,都是中国自己的文化;《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儒林外史》是清代讽刺小说,与外来文化无关;《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依据的著作,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因此ACD与题意不符,正确的答案选B。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2分)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国共合作、和平统一在海峡两岸的呼声更趋高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代表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材料二?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一切存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引自《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四?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穿越60年历史,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胡锦涛总书记说:“从你们踏上内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
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连战握手? 2009年5月26日胡锦涛同吴伯雄握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共认识到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是什么?材料一中“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其实质指什么?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3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是如何体现的?第二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3分)?
(3)在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2分)
(4)结合材料四,分析两党历史性的再度握手充分印证了国共两党当前共同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2分)?
(5)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的基本政策立场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其实质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或者保存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标志: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3分)
(2)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体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成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3分)?
(3)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2分)
(4)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2分)?
(5)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2分)?


本题解析: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展现出和平发展前景。实践证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了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和支持。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需要我们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