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3:32:24
1、判断题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其中“不禁人的本能”与“禁人的本能”分别指的是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人文主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启蒙思想;致良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西方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人性,所以是释放人欲,古代中国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是压制人欲,如存天理,灭人欲。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东方传统儒学和西方人文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如下表所示(部分)
年份 | 工业总产值 | 比上年 | 国家财政总收入 | 比上年 |
1966年 | 2534亿元 | +317.3% | 558.7亿元 | +24.4% |
1967年 | 2104.5亿元 | -10% | 419.4亿元 | -25% |
1968年 | 2015.3亿元 | -4.2% | 361.3亿元 | -13.9%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文革”爆发后,使“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使工业总产值和国家的财政收入骤减。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天津是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1915年天津第一家大型机器面粉厂诞生,1917年天津最大纱厂之一的华新纱厂建成,1919年近代中国最大的制碱厂诞生。促使这一时期天津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带来的政治变革?②欧洲列强因一战无暇东顾
③官僚资本的积极扶持?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升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官僚资本的积极扶持”明显不符合中国民族工业的特征,所以凡是含③均错,故选C。另外①辛亥革命带来的政治变革、②欧洲列强因一战无暇东顾、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升也符合材料中的几个时间。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资本输出加剧,扩大了资金来源
C.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D.外商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观察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2、3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6分)
2. 北京同仁堂历经了几代兴衰,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以及民族制药业发展史的缩影。
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根据企业的历史发展阶段,指出企业的性质。(3分)
北京“同仁堂”的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669年 | 清康熙八年,乐显扬(浙江宁波人)创办同仁堂药室,后代乐凤鸣在1702年将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 |
1907年以后 | 乐家人开设的分号遍布全国,如乐仁堂、沛仁堂等30多家 |
1954年 | 同仁堂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 |
1979年 | 同仁堂的厂、店牌号得以恢复 |
1997年 | 由集团公司6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同仁堂股票在上证所上市 |
2001年 | 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参考答案:1. 共同原因:政府实行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社会上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给满分)
2. (3分)
阶段划分
企业性质
1669~1907
私营手工业(1分)(言之有理可得分)
1907~1954年以前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分)
1954年至今
①1954~1997年
②1997年至今
社会主义企业(1分,写对一个即可)
①国营(有)企业
②股份制企业
3. 社会条件: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放与世界接轨。(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给满分)
本题解析:1.第2、3阶段分别是指19世纪末和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先后得到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同原因:政府实行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社会上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2.根据时间阶段分析,1669年处于清朝前期,属于私营手工业;1907年处于近代中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54年至今属于社会主义企业,由国营(有)企业转为股份制企业,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3.注意时间限定词“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是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多角度分析展开,如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放与世界接轨。
点评: 一、读-解题基础
1、阅读教材正文和设问
第一遍要细读,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结合设问重点读。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①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②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③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正因为设问为解析材料确定了方向,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要求,然后带着设问再回过头来有重点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2、要特别注意说明性文字。
(1)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对这些说明性文字,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2)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解题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必将两者分开。)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3、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三、答-回归问题
1、解答好每一个问题是关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解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它总是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2、坚持“论从史出”。即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同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得出结论。特别是对观点错误的材料,更要注意辩别,认识和批判,注意分析材料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
3、注意得分点。试题的得分点与要点有关。如果某一问3分,很可能这一问有1个或3个要点;如果某一问4分,很可能要求答2个或4个要点。
4、论点明确,简明扼要。材料解析题每问只有1分或2分,所以答题时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讨论,即令是深入分析也不必像答问题那样展开论述,详加说明。答案一定要注意用词准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