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3:11:55
1、判断题 中西方文化有很多相近之处,下列西方名言在内涵上与中国的“知书达理”一词最为接近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认识你自己”
D.“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知书达理,就需要努力学习,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分辨是非,辨明好坏,不能蛮横无礼。与“美德即知识”的内涵最符合。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原创题)“一定的社会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下列各家思想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 期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要求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对各派主张的比较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的最大特点是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而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主张因时代而变革的思想最能体现该特点,故选D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的是
A.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欧洲国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记忆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主动权”,自然是发达国家具有强大的优势,并掌握主动权。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提出“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是针对
A.日军残酷的“扫荡”
B.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浪潮
C.国民党反动派向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D.国共主力大决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B、D项我军的方针分别是: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坚决予以回击;阵地战和攻坚战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引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摘自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材料三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摘自江学时《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引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8分)
(2)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三的观点。(6分)
(3)我们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6分)
参考答案:(1)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2分)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2分)国际金融的发展;(2分)跨国公司的推动。(2分)
(2)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2分)虽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但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进步的体现。经济全球化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4分)
(3)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对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防范经济风险;促进科技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每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