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2:52:29
1、判断题 “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宋·周敦颐《爱莲说》
材料二 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所,五脏已瘵(zhà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长生久视,则摄主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言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梁启超《新民说》(1902-1906)
材料三 “五讲四美”活动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家干部一定要在这个活动中做全国人民的表率。
——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1982年2月18日)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
(1)材料一反映的理想人格体现的哲学思想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强文化建设的两个文件在内容上明显不同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加强文化建设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1)哲学思想:理学。(2分)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加强个人修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增强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为理想不懈追求;有利于和谐意识的形成,注重人与自然、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4分)
(2)观点: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质。(2分)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的传入;戊戌变法的失败。(4分)
(3)原因:前者针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拨乱反正容易出现的思想误区而突出“五讲四美”;后者针对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全民族的文化道德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而突出“文化兴国”。(4分)
认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不同的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提升国民素质,加强国际竞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4分)
本题解析:(1)周敦颐是宋代理学大师,其以莲花特征比拟做人的高尚品格,即要抵制各种诱惑与欲望;结合所学可直接归纳出程朱理学的积极影响,即重视主观意志,加强个人修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增强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为理想不懈追求;有利于和谐意识的形成,注重人与自然、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2)从材料二中可直接归纳出梁启超的观点是: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质;结合维新变法兴起的原因可知梁启超提出此种观点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的传入;戊戌变法的失败。(3)依据材料三两份文件来源的时间特征“1982年和2011年”可联想到二者出现的时代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即前者针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拨乱反正容易出现的思想误区而突出“五讲四美”;后者针对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全民族的文化道德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而突出“文化兴国”;综合材料可直接得出如下启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不同的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提升国民素质,加强国际竞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对于我党历史上几次会议的中心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八大”:确定人民公社运动的方针
D.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战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37年2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制订《五年建设计划》,强调要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电料、制酸、制碱、炼油、酒精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这表明国民党
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B.开始大规模的国家建设运动
C.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保证
D.致力于改善当时的国计民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关键信息“1937年2月”,这个时期是抗战前夕,ABD三项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近些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就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集中考察该年代的历史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年代”史。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曾先后合作主办了1910年代的中国、1920年代的中国、1930年代的中国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正如《1920年代的中国》论文集的编者所言,对1920年代中国历史的整体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1920年代的中国,既是民国政治由北洋军阀掌控的北京政府转换到国民党掌控的南京政府的转折时期,又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及北伐战争到最终破裂走向内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有起有落、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社会动荡转型的历史。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请你运用上述方法,概括上世纪70年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并加以阐述。
参考答案:
观点评论评分提示:
第一层次(10—12分):观点明确,能从多个角度论述,且史实充分、准确,有助于证明观点;语言流畅,论证有力。
第二层次(7—9分):观点明确,有史实支撑论点,无史实错误;但不够充分,史料单一;语言通顺。
第三层次(4—6分):观点明确,无史实支撑论点;语言空洞,没有说服力;
第四层次(0—3分):观点不明,论证不清;逻辑混乱,语言不通。
说明:对特点的概括要能体现整个“70年代”,论证的角度要求3-4个。如:?
特点:转折与突破
论证角度:思想上从坚持左的错误到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政治上从文革动乱到民主法制的重建与完善;统一大业出现新气象
经济上从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到恢复调整,再到经济体制改革;
外交上打破僵局,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到对外开放;
还可以从科教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展开,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同等得分。
本题解析:第一层:提炼观点:上世纪70年代中国历史具有转折与突破的特点(2分)
第二层:围绕观点展开论证,要求,史论结合、多角度。(建议:用全面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科教文化、社会生活等展开论证。)(8分 )
第四层:总结升华。(2分)
点评:新课程教材的模式是专题知识的整合,而近两年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对通史体系的考查。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树立通史观念和意识。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盖茨每秒赚250美元,即每天赚2000万美元,一年赚78亿美元。”这最能说明知识经济的力量。下列关于知识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经济区域化的产物
B.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
C.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
D.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经济基本概念的掌握。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