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2:46:02
1、判断题 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黄宗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汉代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因此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一国两制”的构想具有法律意义,是因为?()
A.这是完成统一大业的必然选择
B.香港、澳门实现了平稳过渡
C.代表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
D.由宪法规定,经全国人大会议通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及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我国人大是全国最高的权利力机构,是立法机关,而“一国两制”这—构想在1982年宪法中明确规定,在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得以通过,故它具有法律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阐释了佛教的“生死轮回”
B.宣传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批驳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与“天人感应”说针锋相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原文出自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他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在这里康有为提出应
A.剪辫易服
B.实行君主立宪
C.发展近代交通
D.采用机器生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十年“文革”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文革”的实质是
A.文化领域内的文化大革命
B.反对资产阶级复辟的尖锐斗争
C.从文化领域开始的政治大革命
D.“左”倾错误导致的大内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