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2:37:26
1、选择题 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书房内有一块匾额,匾额上有“正、清、和”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体现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正、清、和分别是道、佛、儒的精神内涵
B.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
C.正、清、和分别是法、道、儒的精神内涵
D.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了我国传统文化。国学大师文怀沙老人将养生之道归结为三个字,“正、清、和”。要培养自己的“正气”,中国大哲孟子曾说过:“吾善养浩然之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和”中国人就讲究以和为贵。老子《道德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直追求着“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要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能选出D.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5分)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2分)
参考答案:(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是一致的,而文化的“统一”又可成为政治“统一”的根基)。没有,如法家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们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6分)
(2)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5分)
(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及其影响的理解与认识。第(1)问,第小一问需要抓住材料中“《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归纳其主张即可;第小二问,联系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归纳即可;第三小问,考查对新儒学的特点的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新儒学思想也融入了其他思想主张。第(2)问,考查评价分析的能力,归纳材料二、三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即可获得答案。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分析评价。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的内容及影响;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历史人物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主张“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是 ( )
A.孔子
B.盂子
C.老子
D.墨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法家的观点往往与儒家针锋相对,下列主张是法家思想的是
A.性善论
B.依法治国
C.性恶论
D.以德治民
参考答案:B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人性问题曾经是战国学者们讨论的重要话题。其中,持“人性恶”主张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属于基础题。A、D两项孔子和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人,在伦理观方面,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伦理观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