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9-07-03 02:34:1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6分)
(3)根据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4分)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6分)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三点即可)(6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体现了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体现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俗皆织绢”、南浔镇“烟火万家”体现了市镇经济的繁荣,纺织业的发展。
时代背景:1840年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国门被打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依据材料中的“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体现了纺织业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实际上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外国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掠夺了中国的经济和财富;客观上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09年11月14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举行,胡锦涛主席出席了会议。下列关于该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APEC成立于1989年,澳大利亚是创始国之一
B.2001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C.APEC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
D.APEC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重要表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拟定的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主题辩论的演讲题目,哪个题目符合历史实际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健全民主集中制
D.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因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由敌我矛盾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主题。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图是“1955—2000年日本GDP增长率变化表”。下列关于图中圈出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采取了“多市场,少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
B.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发展速度开始下降
C.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
D.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  )
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
B.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
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其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孔子试题利用周礼来重新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而柏拉图则通过《理想国》一书表达自己重新建构有序理想社会的国家,所以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力图构建新的和谐社会,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是二人思想主张的表象而非政治主张的实质。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