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7-03 02:34:1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图的做法给全国经济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主要表现为(?)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
C.人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D.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新石器革命”(指新石器时代农牧业的产生)的意义胜过“蒸汽革命”,你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
A.农牧业的出现对生产力的推动远远超过蒸汽机对生产力的推动
B.农牧业的出现是人类诞生的重要前提
C.农牧业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D.农牧业的出现推动了国家的产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因为没有这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就不会有文明社会。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共八大为加强党的建设规定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反对个人崇拜、个人专断。毛泽东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了他对1958年以来“左”的错误及其教训的意见,在毛泽东左右下,政治局扩大会议把彭德怀及其赞同者张闻天等人定为反革命集团加以批判。“文革”期间,彭、张等被迫害致死。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中共九大党章删掉了党员的权利,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监察委员会机构,并规定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材料四?中共十二大党章规定:(1)设立顾问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2)改主席制为总书记制。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党章还规定竞的各级领导干部职务都不是终身制,都可以变动或解除。
请回答:
(1)八大至十二大中共中央的组织原则有何变化?彭德怀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中共十二大的组织原则和八大本质上有何相同?有何进步?
(3)从其变化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参考答案:(1)八大提出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九大删掉了党员的权利,取消了监察机构,严重违反了民主原则,变成了个人独行专断。十二大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增设了保障机制,废除了干部终身制。(6分)彭德怀事件说明当时对个人崇拜和专制未能制定有效的防范机制,八大的民主集中制未能坚持下来。(2分)
(2)八大与十二大相比,都坚持民主集中制。进步:后者民主机制更健全,更有保障机制,废除了干部终身制。
(3)执政党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党内民主,并建立民主保障机制。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共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共八大及十二大的相关内容要加强记忆。通过曲折发展是过程要认真分析并得出教训要加强民主集中制。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2分)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家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舞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环球时报》
材料五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2分)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4分)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2分)
(4)材料五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中国形象”:抽鸦片的国家。(1分)
材料二“中国形象”:英国民主政治的模仿者。(1分)
(2)第④阶段: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第⑥阶段:美国实施孤立、遏制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2分)
(4)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任答2点得2分)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权性质的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如答出国际环境也可得分)。(任答2点得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一“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和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等可以得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对“中国形象”对“中国形象”的描述。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④阶段(1937-1944)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此时期的主要政治背景: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第⑥阶段(1949—)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此时期的主要政治背景:美国实施孤立、遏制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根据材料五中四幅图片可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综合材料可知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是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权性质的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