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2:28:30
1、判断题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汶川县发生强烈地震,灾难发生后,全国人民立刻给予极大援助,以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从这里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体现了民族团结 ?④各民族同舟共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的第一位(三位数时)或第一二位(四位数时)加1即为世纪纪年的,如本题是2加1为公元三世纪,本题还要注意,公元前的纪年数字是倒数的,即本题06—02年是晚期。
点评:以公元元年为准.公元元年至公元99年为公元一世纪.以后每一百年为一个世纪.以此类推.例1855年为19世纪.2000年为21世纪.年代就是以十位数为基础.几几年就是几十年代.例1855年为19世纪五十年代.一般来说二十年代以前称为初期. 公元元年以前,称为公元前,其年份顺序倒数。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皇(隋文帝年号)三年……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日:“……去年亢阳(大旱),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长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
——《隋书》
材料二:(唐)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硅日:“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竞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政要·辨兴亡第三十四》
材料三:贞现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詹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中国人史纲》
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隋朝设立义仓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唐太宗怎样评价隋代的仓储?你如何看待唐太宗的观点?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唐太宗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目的:应对饥荒。作用:解救饥荒,稳定社会。
(2)唐太宗观点:①隋代的仓储,最终没有起到解救饥荒的作用,却导致隋炀帝奢华无道以致亡国的结局。②认为政权的兴亡不在于仓储的多寡,而取决于统治者的政策。看法:唐太宗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能从政权兴亡的角度来分析仓储的正反面的作用;为此.他注重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促进了唐朝的稳定与发展。
(3)从反对奢华到自己也大兴土木,奢侈浪费。
本题解析:第一问阅读材料“去年亢阳(大旱),关右饥馁。”可知其目的,作用不难回答。第二问从材料中“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可以得出第(1)小问答案,第(2)问从唐太宗善于吸取隋亡教训角度及其治国政策的角度来回答。第三问从材料反映内容来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这一现象最能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
A.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B.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
C.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
D.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可知,涉及到的主要是经济和生活问题。A.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B.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和D.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上三项均与这一现象无直接联系;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统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汉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上述材料说明
A.汉武帝好大喜功
B.儒家思想取代道家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C.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对立
D.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统治思想转变的原因。西汉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汉武帝谋求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新发展的儒家思想便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本题难度:简单